执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 黔行漫记(一)
铁路文艺 2024-06-23 22:17:29 0浏览 作者:叶志权50年前,贵州东段,因为一条普速铁路的开通,历史被改写。从此,开始线路设备势如破竹的升级迭代历程,这条线就是通往毛主席家乡的幸福路——湘黔铁路。湘黔铁路的建成,增加了西南地区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通道,缩短了云、贵、川三省到中南、华南、华东地区部分省市的距离。为适应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调图对铁路运输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原铁道部的要求,沪杭铁路、浙赣铁路、湘黔铁路、贵昆铁路合并更名为沪昆铁路,自2006年12月31日18时起实行统一贯通里程。 ——题记
生活中有很多人,很多事都会给我们留下了感触。那些感触就像拨动了我心里的弦一样,挥之不去。心随情动,我又想起那群履职尽责的工务人,被称为铁道线上的“吉普赛人”,他们面庞黝黑,终日与钢轨共舞。工作时,他们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生活中,他们燃烧激情,爱岗敬业。一种朴实的价值追求,根植在心灵深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夯实安全基础!他们一代又一代以执着精神和无私奉献,扛起的是责任,奉献的是大爱。
栉风沐雨,履职尽责,护航安全,拥抱平凡。一份执着,一份坚守,一份挚爱,一份付出。在贵州东段山区普速铁路千里铁道线上,为了确保线路畅通,为了服务安全运输生产,更好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工务人选择坚守岗位,这几乎成为一种习惯。
回溯1970年原玉屏工务段组建养路工区,许多支援湘黔线建设的职工坚持自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积极投入到新的岗位中去,成为沪昆线东段第一批线路工。春雨、夏阳、秋风、冬雪,花开花谢,花谢花开,琴键般的枕木上总会出现他们孤寂又坚定的身影,一步、一步,就这样走着,为钢轨安全撑起了一片天地。
人生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当时代的步伐踏上呼啸的高速铁路,笔者辗转来到沪昆线东段大龙口,这里一群默默奉献的线路工,多年只干一个工种,把职业当事业,把理想融入技艺,扎根铁路一线,绽放人生芳华。
50年时光荏苒,大龙口,见证了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的奇迹,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工务人的使命与担当,传承着山区铁路精神。
玉屏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王文武从西南交大毕业后,在一线锤炼数年后走上中层干部岗位。他,个子中等,精明能干。据他回忆,那时候的大龙有一个线路工区,用条件艰苦来形容也不为过,交通全靠走,通话全靠吼,就是这样的条件,职工们用十足的干劲,饱满的激情护航两根钢轨一年又一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与职工一起捣固清筛,手舞着捣镐,口喊着号子,汗水和着翻浆在脸上的沟壑中奔腾流淌,时不时会有调皮的石砟蹦起,在本就沟壑纵横的脸上留下一抹鲜红,虽如此,仍就这么一镐一镐敲出了安全优质的线路。再看今天,职工们在大机的轰鸣声中大显身手,科技的力虽震撼人心,但他仍犹记当年那群赤膊上阵的热血汉子们。
不畏艰难险阻,守护轨道安全。特别在每年春冬交汇的季节,天气阴晴不定,风雪交加,早晚温差变化剧烈,线路防“三折”工作刻不容缓。沪昆线大龙口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内的东大门,线路条件特别复杂,几乎是桥连着隧道、隧道连着桥。这个区段一旦发生钢轨折断,后果不堪设想。如何安全优质的守好东大门?是摆在工区职工面前的一道难解的考题。
玉屏道岔维修工区工长田刚,主动请缨,带领工区13名职工,长期驻守在大龙口。每天晚上,他和职工早早的来到工区院内,测体温、检查工具、扫描备品……,一项项准备工作有序进行着。接着就是点名、布置当日工作任务、安全防控、学习事故案例……标准化班前会不会因为蛮干而简化,一项项作业流程有序进行着。
在大山里,寒风中,骄阳下,风雨里,一代又一代线路工用时间证明坚守,用近50年时间对话钢轨,为钢轨“疗伤治脖,把最美年华奉献给东大门,完美诠释了“工匠精神”、匠心人生。
吕兰喜原是大龙线路工区班长,退休后念念不忘那段燃情燃烧的岁月。他自豪的说:“工区管内不管是正线还是站线,每一根轨枕上都有我和职工踩过无数次的脚樱”在交谈中,吕兰喜说得最多的就是,线路工作除了要有责任心,更要真心热爱这份岗位,过硬的技术业务也很重要。如果在作业的时候,一不留下就可能漏掉一个病害,造成不可弥补的失误。他告诉笔者:“线路工作靠的就是传帮带,工区就像一个大家庭,老职工都会带新职工,师徒之间还会签订师徒合同,让年轻人能够理解这项工作的性质。”
采访中笔者感到,工务职工最打动人心的是 执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那份坚守中甘于奉献的执着,可以说执着精神始于平凡,平凡到默默无闻、波澜不惊。而执着精神成于平凡,平凡至无怨无悔。他们用执着精神铸魂,用行动诠释“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真正筑牢了忠于职守、拼搏奉献的思想根基。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条件怎样变化、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