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回音

铁路文艺   2019-12-07 19:08:50  195浏览 作者:宋娟娟

窗外点点星光,从书架拿起一本书,翻开了一个男孩的故事,细闻细品,我开始有些感同身受。出生农村的我,像极了“刘十三”,但我与他又有些不同。他的遗憾留在了那间童年的小卖部里,而我的遗憾留给了我的梦。

依稀还记得姥爷离开我的那天,我做了一个未完的梦,梦中的我泪眼模糊,看着生病的姥爷被病痛折磨,只能静静地呆着,陪着姥爷说说话。也许是太疼太疼了,姥爷在药物帮助下渐渐地睡着了。中途过了好长时间,主治医生拍拍我的肩跟我讲,“相信我,姥爷会越来越好”,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地了。正当……闹铃响了,梦醒了。

就这样,那场梦成了我与姥爷的最后一面。爸妈出于过度保护我的缘故,加之繁重的学业和课外活动,一直不敢告诉我姥爷去世的消息。直到后来说起,我才得知做梦的那天是姥爷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天。好想让梦再长一点,好想有机会见到姥爷康复的样子,好想好想。当我再看到姥爷时,仅仅是一张孤零零的照片,泪水忍不住倾泻,那时的我,既无助又无望。

我还没有来得及把姥爷最爱吃的巧克力带给他,我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进步和姥爷分享,我还没有来得及带姥爷见识偌大的世界,我还没有来得及对姥爷说“我爱你”,甚至还未好好拥抱姥爷,摸摸他的脸……好多好多承诺还来不及兑现,姥爷的去世成为藏在我心底不敢轻易触碰的痛。

想起屋里屋外还有姥爷的身影,我们还在一起下棋,一起泡茶……就在那一刻,我开始体会到亲情带给我的美好,一点一滴,弥足珍贵。对于我们而言,是不是亲情的获得太过容易,才让我们可以随意挥霍,似乎忘记了它也是可以随时消逝的。

有谁还记得上一次对亲人说“我爱你”的时间?有谁还记得上一次与家人互相拥抱的时间?生命中总是需要很多仪式感,才会让爱变得更有存在感,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有家人庇护的温暖。

对于农村长大的孩子而言,我们好像羞于用这种方式表达爱,有些腼腆、有些害羞、更觉得有些没有必要。我们习惯于用一种不服从来证明自己,过度地消耗着家人不求回报的关怀,好像彼此之间已形成一种默契,互相在心里承认“这就是所谓的爱”。明明心里都在为彼此着想,明明行动上都在为对方付出,可嘴巴上却表现出“得理不饶人”的架势,让爱意只能在心中默默流淌。

人人都说:我们把好脾气带给陌生人,却把坏脾气留给家人。家人为了我们搭起了一片天,筑起了一座城,让我们随意倾泻无尽的坏情绪,等着有一天我们羽翼丰满见识更大的世界。他们无言、无惧、更不求回报,渐渐地托起我们未来,让我们可以毫无顾忌的实现人生理想。而我们光顾着享受这一切看似理所应当的付出,却没有发掘那鬓角的白发丝,一根又一根,变长变粗变多……直到有一天这种爱突然消失了,才意识到自己还有好多未完成的事。遗憾、后悔,仍旧无法挽回。

有些时候不是我们不爱,只是我们低估了时间,低估了岁月让家人变老的速度。总是想要变得特别强大,才觉得有能力回报最亲的人。殊不知我们忽略了等待的代价,一句“等我挣足够的钱就回家”成了我们与亲人最大的障碍,无尽的盼望、无尽的等待换来了来不及见的“最后一面”。

青年时代的我们,努力奋斗的驱动力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家人,尽全力想要给家人更好的生活条件,慢慢地我们走出小山村,来到大城市。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我们每天游离于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常常忙到忘记家人的存在。总是为了家人咬牙坚持着、拼命努力着,想着日后一定会给他们最好的一切,但有些急于求成的我们却错失了陪伴家人最好的时间,我们的小小成就承载了太多时光的痕迹,让我们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

究竟什么程度才是足够的成功?我想谁都没有一个标准的衡量尺度,适度降低自己的标准,常回家看看,家人更需要的是陪伴,不是吗?就像那句歌词里说的“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跟爸爸讲讲”,父母想参与我们的生活,想感受我们的喜怒哀乐,关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他们都想成为那个最重要且最独一无二的见证者。就像童年时期一样,他们依旧愿意成为是那个我们最需要的人。

“我爱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好像很多人用它来表达爱情,却从未对家人说起。趁来得及,给家人打个电话;趁还来得及,多回几趟家。于我们,希望所有的一切还来得及。

又到冬天,又想起了关于姥爷的一切,“像您期待的一样,我现在很好。”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