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记忆》背后的铁道兵战友之情

铁路文艺   2019-11-06 10:30:16  195浏览 作者:郑建军

张锁龙,江苏省常州人,1952年11月从戎铁道兵;

许钧华,浙江省嘉兴人,1962年8月应征铁道兵;

郑建军,河北省容城人,1981年10月参军铁道兵。

虽然三个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人,却因为服役于同一兵种,在离开部队几十年后,仍然成为有别于一般战友的交心朋友。这也有赖于铁道兵兵种消失后,浙江的几位老战友创办的《铁道兵记忆》小报埃

《铁道兵记忆》是浙江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办的战友报,虽然几经波折,几度改名,但这也恰恰映射出铁道兵那不屈不挠的精神,顺应了广大铁道兵战友的心声。小报的前身为《联谊信息》、《中铁浙江》,原是由浙江省战友会的周岷山、吴大中、孙以诚等几位老兵在1998年办起来的。他们认为,铁道兵虽然被撤销了,但铁道兵精神还在,铁道兵的魂还在,铁道兵的战友们还在,于是,战友报应运而生,迅速得到全国各地铁道兵战友的广泛认可。后由于种种原因,一度停刊,很多战友感到了内心的失落。恰在此时,关注报纸成长的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主任张楚然找到了浙江省战友会,说:能否把报纸的再办起来?于是,改名为《铁道兵记忆》的战友报终于再度出刊。

我们三位战友本不相识,就是因为有了战友报,才逐步相识到相知。

那还是2011年11月29日,《联谊信息》“雁荡山杯”优秀通讯员会议在温州召开,两位老兵都是一等奖获得者,而我作为写作爱好者接受邀请也参加了会议。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两位来自于36团和2师医院的老兵相识了,我却只有在台下仰视的份。之后,我努力写稿,陆续在战友报纸上渐露头角并被聘为通讯员,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岁月如隙,一晃又是多年过去了。在此期间,我逐步与许钧华建立联系,虽然不曾相聚,但已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战友之情在我们共同的合作下已深深扎根,我还义务客串着报纸的校对。

9月下旬,老许就多次和我联系,说要前来江阴拜访我,并顺路看望常州的张锁龙政委。但由于一直无法定下三人都方便的日子,故迟迟未能成行。况且,老许担任战友报的执行编辑,肩负报纸编辑的具体工作,从组稿、选稿、改稿、编辑、定稿、排版、校勘等,出报过程异常繁杂。我以前先后在四川的成蒲和成昆、尼日利亚的拉伊、云南的大临铁路项目工作,两人相距甚远,无法见面。我现在江阴参加南沿江城际高铁的建设,离浙江不远。听说老许是专程前来拜访,实在受宠若惊。

10月下旬,老许终于确定成行。他是一个认真细心的战友,所到之处都要先行了解当地的环境,查阅地图,确定餐饮馆舍,做到有备无患。因为我们项目部还有7位老铁道兵尚未退休,指挥长李跃林就是来自于9团的战友。有朋自远方来,何况还是比我年长的老战友,焉能让战友自费?吃住自然由我负责嘛。我计划请几位老兵作陪一下,待跟李指挥长汇报后,老李很爽快地说:就在项目部食堂吃饭,老战友都在。就这样接待了远方来的老战友!

29日下午四点多,我终于接上了这位心中敬佩的老兵。老兵却忍不住说想去现代化的建筑工地看看:多少年都没有看到过现场了埃看看时间不早,我专门陪他来到了中铁十二局集团南沿江城际铁路江阴制梁场看了看。“弘扬铁军精神铸造精品展吴越大地美景,秉承鲁班风骨建好高铁为沿江经济加速”的“中铁十二局集团欢迎你”对联让人眼前一亮,大门大气恢弘,飞檐斗拱。宽阔的生产场地、标准的钢筋加工车间、现代化的设备……让这位老兵不断叹服:不愧是铁道兵转过来的中国央企,都是一流的管理和发展,我看了感到很欣慰。晚餐上,李指挥长不断给老许夹菜盛汤,热情地招呼着老前辈。

第二天,工程例会后,我陪老许一路西行前往常州,专程拜访这位“两抗”老兵——张锁龙。

车行常州,根据导航的提示,我们很快到达张政委家附近的红梅公园。红梅公园也叫红梅园,位于常州市东北面,因园内的著名古建筑——红梅阁而得名,是常州市内最大的一个综合性公园。公园分三区八景。公园的南部是文物古迹区,有红梅阁和文笔塔;公园的西北部是娱乐活动区,有运动尝春晖茶室、青少年活动场所、游艇、听松楼和舞厅;公园的东部是科普教育区,有盆景园、月季园和屠一道根艺藏珍馆等。红梅公园有八景:红梅春晓、古刹钟声、曲池风荷、青峦倒影、凤桥花径、翠薇秋霞、孤山雪松、文笔夕照。红梅阁,始建于唐朝,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文笔塔建于南朝齐梁年间,是常州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塔顶有一只重达1500公斤的铜葫芦。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和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的张太雷,早年就经常到红梅阁攻读嬉戏。

经电话联系,得知张政委已在公园的东门等候,而我们到了公园南门。放下电话,老许说:张政委他在东门,走过来要5分钟。不一会一位精神饱满、满头白发、脚步稳健的老者急匆匆走来,我一眼就认出是张政委,急忙走上前去伸出手……老张也兴奋地与我握手:你是郑建军。随即张政委也与老许握手,两人拉着手站立在文笔塔前,老张说:先让小郑给我俩照个相。

我们漫步在公园的小路上,岸边上,曲径通幽;池塘里,游艇怡然。老战友久别重逢,无暇欣赏醉人的美景,有着说不完的话语。三人坐在茶社里品茗聊天,一起回忆着部队时期各自的经历。老张说:似乎抗美援朝的硝烟现在还在我的眼前……老许说:不是因为在成昆铁路上的隧道塌方让我的腰受了伤,岂止只当五年兵啊,就是这五年,给我留下了永远不灭的铁道兵记忆。两位老战友一会拉着手窃窃私语,一会又撒开手爽朗地笑出声来。我边喝着茶,边静静地欣赏着犹如一对儿童的“天真”表现,不由得陷入了深思。假如时间能够倒转,再回到三十年、五十年前,该有多好碍…

老张说:《铁道兵记忆》报办得好,弘扬了铁道兵文化,弘扬了铁道兵的精神,弘扬了铁道兵的正能量,讲述了铁道兵的故事。他建议:在不断挖掘铁道兵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同时,可以加强对一些细节的报道。如我写的有关越南抢修宋化大桥的文章,反映了战友们冒着敌机的扫射,不畏牺牲,顽强抢修,却忽视了大桥的抢修预案制订——是谁制订的?有几套预案?宋化大桥的抢修预案就是6团2营的技术员金炳元战友制订的,他现在就住在苏州,但身体不太好,去年我们“两抗”老兵相聚苏州洞庭西山,他因身体原因未能参加,我想尽快抽出时间去探望、采访他;他今年88岁了,我怕来不及呀。说着,老张的情绪明显低落了下来。

时间往往在不知不觉间溜走了。三个小时的叙谈,他俩依然还有说不完的话语。眼看午餐时间到了,我们依依不舍的起坐离开。

相聚终究是短暂的。老张极力挽留老许再住几天,好好品味一下常州的历史。老许说:我回去还要赶紧编12月号的稿子埃他还说:铁道兵文化要发扬,铁道兵精神要弘扬,《铁道兵记忆》需要你们的支持。

在通往红梅公园出口的小路上,我看着两位老兵的背影,似乎更能体会出铁道兵精神在他们身上的彰显——铁道兵的文化源远流长,底蕴异常丰富,需要战友们来不断地挖掘和弘扬啊!

午餐后相携相送,我们来到常州火车站。老许要乘高铁回浙江嘉兴,老张坚持陪同进站。我只好告辞坐车回到工地。

在本文即将完稿时,张锁龙在微信上又发来消息:“铁道兵六团是我们二师的英雄团队,有很多事迹可以写的,值得继承和发扬。采访金炳元战友是我的想完成的一个心愿。去年春天,我们抗美援朝的战友聚会在苏州西山,他因健康未能到会,他的事迹未能写进《两抗老兵聚会苏州》一文,所以我一直想专访金炳元战友,希望您能有时间陪我一起去采访他。”

老兵不老,祝愿老兵能早日完成采访金炳元战友的心愿。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