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白国喜)

铁路文艺   2019-10-16 20:11:54  209浏览 作者:白国喜

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故乡无疑是最深切想念的地方。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那些内心深处割舍不去的情愫让人难以忘怀。

三十八年前,高中毕业的我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小村庄,应征入伍,参加了铁道兵,1984年集体转业,现在是大型央企中国铁建的员工。数十年弹指过去,从一个懵懂少年到临近花甲,尽管红颜已逝,白发染鬓,但乡音未改,乡情未变,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故乡西平。

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庄,村头那条流淌了数百年的运粮河,曾经的学校校园以及我的启蒙老师和同学们,那里的一树一木,沟沟坎坎,承载了我儿时太多的记忆和喜怒哀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双亲,给了我爱和养份,哺育我长大,成就了我今天的一切。

如今,斯人已去,而年迈的母亲尚健在,兄弟们也都各自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工作。每逢节假日,对母亲的思念,对兄弟的期盼,对故土的留恋,成为了心中一道挥之不去的乡愁。

国庆佳节,因家中侄女婚嫁,我收拾行李踏上了归乡的高铁。不得不感叹科技的发展,从成都经西安到县城,一千多公里的路程,高铁只用了6个多小时,过去普通火车至少需要20多个小时。

与以前探亲不同,这次回到村里,有幸看到了同族的叔叔和堂兄堂弟们,多年不见,他们大都年逾古稀,最小的堂弟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个个满脸纵横,饱经风霜,但久违的乡音和宗亲之情依然如故,没有改变。

印象最深的是村子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村道都修上了水泥路,家家户户都盖上了平房或楼房,自来水、电视宽带通到了每家每户,移动通讯让每个村民都用上了手机,许多家庭都使用了液化气罐,按装了空调,住上了席梦思床,有的家庭还购买了小汽车,电动摩托车、电动三轮车更是家家必有,城市用的分类垃圾桶也摆在了村道两旁,年过60的老人还享受了养老补贴,不少人家在县城购买了楼房。村民通过打工经商承包土地等实现了劳动致富,新农村建设帮助村民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和城里的差距越来越校

记忆中的西平县城,没有几条街道几栋大楼,大部分是老房屋,道路狭窄拥挤,路面坑坑洼洼,晚上路灯昏暗,蚊虫飞舞,街道尘土飞扬。如今的西平县,已今非昔比,高楼耸立,马路宽阔,市容整洁,颜值倍增,俨然一座现代化城市。改造一新的淮河支流洪河穿城而过,滨河公园、人民公园、嫘祖公园等为市民休闲娱乐健身提供了好去处。县城交通便捷,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全境。

西平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有龙山文化遗址、东周灰坑遗址、战国冶铁遗址、宋代宝岩寺塔、狄青练兵尝刘秀饮马井、棠溪源森林公园等古迹景观100多处。其中的宝岩寺塔(俗称东关塔),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西平是著名的产粮大县,曾先后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肉类产量百强县”“全国十佳最具投资营运商价值城市”等称号。西平还是重要的棉纺织基地及服装加工制作集散地,嫘祖服装新城吸引了“梦舒雅”“歌锦”“新思维”“迪斯尼”“优衣库”“海澜之家”等数十家知名服装品牌入驻,每年有大批的各式服装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为西平的振兴繁荣作出了贡献。

回到县城,自然要吃家乡饭。好久没有吃过的胡辣汤、水煎包、热豆腐、菜馍等特色小吃,让我百吃不厌。

在县城,我见到了几位在县城工作居住的高中同学与久未谋面的老师。大家聊高中时光,聊工作生活,聊彼此现状,谈笑风生,无拘无束。历史老师赵明运老先生,今年已81岁高龄,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思维清晰,步履稳剑体育老师夏富海先生,当年的英俊小生,高大帅气,现在也70岁了,身板依然硬朗,耳聪目明,身体非常好。两位老师和学生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一同回忆过去,好像回到了校园时代。

在县城,我还看到了多位同年铁道兵战友,大家喝酒叙旧,不亦乐乎,军旅生涯,工作过往,天南地北,铁兵情怀溢于言表。

西平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现在是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西平曾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首届中国农民电影节、海棠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文化盛会。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六都举办嫘祖故里拜祖大典。88万勤劳智慧的西平父老乡亲一定会把嫘祖故里这张名片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助推西平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

短短几天的假期很快结束,所见所闻,令人感慨万千。党的富民政策给故乡带来的经济繁荣与沧桑巨变有目共睹,自豪感骄傲感油然而生。临行前,我忘不了母亲送我出门时依依不舍的目光。作为离家的游子,走遍天南与地北,走过万水与千山,所经历的不只是生活的跋涉,工作的艰辛,还有诗与远方,还有梦与乡情。任凭日月轮回岁月流逝,这浓浓的乡情,将永远沉淀在我的心底伴随我的一生。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