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得间:发现前方的眼力
铁路文艺 2019-06-30 13:30:24 0浏览 作者:读书培养的是一种眼力——发现前方的眼力。读书人读着读着就有了前方,风景无边的前方。什么叫读书人?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叫读书人。有时候,以往读过的书会悄然于黑暗中清晰起来,从四面八方向你围拢过来,就那样将你包裹住,让你浸漫其中,一点点地感受来自文字或情感的温暖和抚慰。这时候,以往发生的事情或没有发生的事情,都会让你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惊喜和激动。
小时候没有书读,也不知道读书。10岁随家下乡到东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除了学习用的课本,再没有其他书可读。也许是天遂人愿,有一天,班主任让我找三个同学帮助学校仓库保管员收拾仓库。清楚记得那是下午五六点钟光景,我们干了整整大半天,一个个筋疲力荆保管员让我们将一大堆破书柜、旧教具和一些缺皮少页的书烧掉。那是晚秋时光,落日的光芒灿烂地照耀在乡村丰收的大地上,正在我们将一大盆汽油倒在杂物堆上,准备点火之际,一本书,确切地说是一本厚厚的卷了边的书映入眼帘。那是一本叫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封面上有一个外国青年。虽然没看过,甚至也从来没听说过,但是,鬼使神差地,我下意识地觉得那是本好书,把它连同下面一本挺厚的书一起捡了起来,放进书包里。回到家才看清,除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一本是老版的《唐诗三百首》,我如获至宝。下乡整整10年,就是这两本书陪伴我度过了那难熬的枯燥、劳累、彷徨又无助的岁月。
也许正是因为这两本书的滋养,我慢慢对书有了依赖,后来,竟然离不开书了。读书让我有了一种记忆。我最初始的文学记忆可能是对句子和细节的记忆,但随着读书我才发现,最结实和最有生命力的文学记忆,都要“结晶”于文学所给出的各类文学形象。饱满的文学记忆,多是由各类人物形象支撑起来的。
随着读书增多,我知道,有饱满文学记忆的人,多拥有了现实生活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从文学大世界那里分享过来的情感——精神世界。客观存在着的文学大世界,本来是一份属于任何人的公共精神资源,但实际上却多属于那些有着饱满文学记忆的人。谁理解就属于谁。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一部好书最终会成为我们的生活以及周围世界的一部分,使我们更接近人生的意义。它可以带给我们生活中无处可寻的快乐。一本好书,就是一种独特的人生;读一本好书,就是经历一次全新的人生,就多活一次,这就是我们读书的理由。
好的书,好就好在耐读。文学作品中那些好看的文字,好看就好看在由那份耐心获得的细节描写上。鲁迅写阿Q与王胡比赛吃虱子时,我们见到了这份耐心:“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地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响。”而加缪写一只苍蝇时,我们又见到了这份耐心:“长途汽车的窗户关着,一只瘦小的苍蝇在里面飞来飞去,已经有一会工夫了——每当有一阵风挟着沙子打得窗子沙沙响时,那只苍蝇就打一个哆嗦——”
由此我想到,书可看,可读,可藏,也可品。奇妙的是,字和纸一结合,字就不是字,纸也就不是纸了,而是生成了字与纸之上的第三种东西——书。书是什么?有人说书是空气,是清水,是面包,是火种,是黄金屋,是颜如玉,是高山大海,是粮食武器。其实,书对我这样的书生来说,只是一种喜欢而已。说她是精神食粮,仅次于果腹的粮食也可。
小时候在农村,没粮吃的岁月是可怕的。记得当时饿得甚至在玉米没有成熟时候,就钻进去啃青,以至于腹痛到无法忍受。没书看的日子同样也是可怕的,书生书生,依书而生,书生吃米,也在吃书。既然是“吃”,就会有味,因而会有“品”。正是大作家的那种耐心,让我读书也喜欢品。那不是泛泛看,轻轻翻,悄悄藏,朗朗读,而是熊十力先生所说的“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品书自然是以书为中心,围绕书说话。然而,常常是看书内,想书外。书是死的,又是活的。一本好书,充满了活生生的思想,是活生生的人写出来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活生生的人读书,就会目既往还,心亦吐纳,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文字有体温,文章有见解,文脉通古今,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品书录”。
读书之外还想到许多:读书是读一个世界,读一个世界也好像读一本书。古人有个说法叫“读书得间”,是说读书要读出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于无字处看出字来。其实行间的空白还是由字句来填满的,若没有字,行间空白也就没有了。古书和今书,空白处总可以找出问题来。总之,读书要发现问题,要问为什么,却不是专挑错。用这种方法读书,可以明白作者的苦心孤诣和弦外之音,才会发现古人著述的秘密。但是,光读书不行,钱钟书先生说过:“物是书,符号也是书,人也是书,有字的和无字的也都是书。”因此需要读书、读人、读物。或者说,读书就是读人,读人就是读物,反过来,读物也是读人,读人也是读书。钱钟书力倡“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意在沟通东西,打通南北,要人能“通”。当然,书是否真的能够读完,人和物是不是真的就能读得通,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情,要亲自领会体验才好。
好的书总会让人对远方的神秘有所向往,让人感受到身上一种力量的生成。好的故事总给人提供新鲜的体验。读之可以让我们跟随作家被远方未知事物激活,被人生深处五彩缤纷的光吸引,走着走着,你心中只有对那光的向往,而没有了自己。所以,读好书让人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这是人类自我拯救的一种方式。如果说好书体现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怀,我认为,给读者提供心理转化的虚拟空间,是这种关怀的一种体现。
读书培养的是一种眼力——发现前方的眼力。读书人读着读着就有了前方,风景无边的前方。什么叫读书人?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叫读书人。有时候,以往读过的书会悄然于黑暗中清晰起来,从四面八方向你围拢过来,就那样将你包裹住,让你浸漫其中,一点点地感受来自文字或情感的温暖和抚慰。这时候,以往发生的事情或没有发生的事情,都会让你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惊喜和激动。
现在想来,真得感谢当年收拾学校仓库时捡到的那两本书。如果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培养了我坚韧向上的精神,那么《唐诗三百首》则让我的人生充实饱满并有了非同一般的浪漫情怀。
感谢读书,让我有了发现前方的眼力。
供职于《中国铁路文艺》杂志社)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