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桌上的方寸大世界
铁路文艺 2019-06-13 08:06:56 0浏览 作者:■吴喜会 李明洋
近日,在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的朋友圈中出现了一幅精美的《百寿图》,100个不同字体形态的“寿”字赢得了干部职工点赞。怀着一探究竟的心情,笔者走进了《百寿图》作者刘旭的家。
一进门,笔者便看到一人、一桌、一椅、一块石头、一把刻刀。说明来意后,刘旭便聊起了他的篆刻人生。
刘旭是成都局集团公司六盘水工电段六枝桥路车间的一名职工。大三下半学期,刘旭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里面著名篆刻家吴昌硕的作品让他对篆刻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来,一本名为《篆刻跟我学》的书开启了刘旭的篆刻之路。
2012年7月,刘旭毕业来到铁路工作。每天下班后,他总是待在寝室,对着《篆刻跟我学》这本书仔细研究。渐渐地,他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在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后,买了自己的第一套篆刻工具,包含刻刀、印床、青田石、印泥等。“本来第一个月发工资想给妈妈买一件羽绒服,可是因为购买篆刻工具,拖到了第二个月才买。”说到这儿,刘旭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刚刚开始学篆刻的刘旭手指经常被刻刀弄伤,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不停地刻、不断地改。刻出一件完整的作品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靠的是勤学苦练、日积月累。靠着滴水穿石的毅力,刘旭从篆刻门外汉到可以独立完成作品,他感到很有成就感。
说到《百寿图》,刘旭说这幅作品源于爷爷要过八十大寿时,老人提前言明不收礼物、不摆排场,只想四代同堂吃顿饭。于是,刘旭就用了10天时间,刻了100个“寿”字,印在纸上,祝爷爷寿比南山。
在大家眼中,刘旭是一个不善言辞但又异常坚韧的小伙,只要认定的事情就会付出一切努力。他工作上踏实肯干、尽职尽责,短短数年就完成了从见习生、桥隧工到桥路班长、桥路技术员的转变,同时在技术比武中多次获奖。刘旭热爱生活、认真生活,将生活过得有声有色。2013年的一天,安顺桥路检查工区的范华平找到刘旭,向他提出了刻一个“范氏家藏”的印章。原来,范师傅酷爱收藏书籍,他想把自己所有的藏书上都盖上印章,一代代传下去。知道范师傅的这个想法后,刘旭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那时正赶上防洪攻坚期,白天检查、夜里巡查,基本上没有时间刻章,可是刘旭还是挤出时间,在巡查回来后就拿起篆刻字典研究,力求把这4个字刻得美观、大气。经过一周的不懈努力,刘旭如期将印章交给范师傅,“范氏家藏”4个字熠熠生辉。
走到刘旭的刻桌前,笔者发现除了作品、雕刻工具外,还有一盆竹子和吊兰,他说:“篆刻是一门艺术,也是修身养性的良方,我觉得竹子的气节、兰草的品性都是激励我一路前行的良师益友。”
本文图片由刘翔提供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