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心安处
铁路文艺 2019-04-05 15:27:39 0浏览 作者:碎片化阅读在当下较为流行,也常常被人诟玻有这样一种观点:碎片化阅读难以让人们获得书中的精华,长此以往,我们都将沦为电子产品的附庸。在我看来,这个观点还是不够中肯的。
书是任何时间都可以读的。时间长,可以读篇幅长一点的书,时间短,可以读篇幅短一点的书。比如短途旅行的路上,我通常会选择看一些古人的笔记小说或者小品文。因为文章与文章之间、故事与故事之间都是独立的,你看完一篇或者两篇,觉得眼睛累了,车快到站了,大可以合上书本歇上一歇,完全不会影响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当然,真喜欢读书,就算是一个大部头,我们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把它啃下来。这就好像小时候没有网络,吃过晚饭,人们就围坐在电视机前看连续剧。电视剧一天最多播放两集,当片尾曲放完了,就算你再着迷,想看也只能等待第二天。尽管时间不连贯,可这并不影响我们追剧的心情。第二天,到了连续剧开播的时间,我们依然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似乎正因为没有一下子播完,人们反而对剧情多了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也多了许多期待,以至于晚上睡觉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想象。如果读书也能这样,岂不是很好?
关于读书,我们在谈论古人的时候常常会用到两个词:“三余”和“三上”。古人为了多读书,惜时如金,不仅会把“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时间用上,甚至连“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也不放过。这一点,现代人同样可以。如果真想读书,等车的空隙可以读书,坐在船上、车上、飞机上也可以读书,吃饭排队的时间可以读书,别人午睡的时间也可以读书。毋庸讳言,跟古人比起来,今天的人拥有更多的自由。衣服在自动洗衣机里滚着,饭在电饭煲里煮着,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何妨把书本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时间虽不从容,但攒得多了,数量依然可观,收获想来也是如此。
其实,就读书这件事来说,与古人相比,我们今天实在是太幸运了。至少,新媒体的流行就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方便。手机、电脑、kindle,阅读的平台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可选的对象范围也越来越广。除了实体书,我们还有库存海量的电子书,想看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办公室、餐厅、咖啡馆……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古人所不具备的。以前读书需有书卷,出门最怕雨淋,再早之前,读书还得抱着竹简,笨重不说,携带还不方便,故而,读书的场地也是相对固定的,非得出门时少不得要套个马车。这在今天是很难想象的。
碎片有大小,每个人可利用的时间也有多少,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条件如何艰苦,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你真的想看书,就一定可以有效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
这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听大人讲故事,大人的故事有很多,只是他们闲暇的时间却很少,不能由着我们的性子一讲就是三四天。有些贪心的孩子觉得一天只听一两个故事不过瘾,想等大人们完全空下来了一股脑儿听个够。遗憾的是,这一天一直没有等来。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偶尔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只有妥善处理好读书与工作、生活的关系,碎片的阅读时间发挥的作用才能最大化。
人生千条路,书是心安处。不同的人感兴趣的书籍门类也有差别,选什么书来读,我们只需遵从内心的感觉即可,不必刻意照顾大众的审美,亦不必刻意迎合文学的趋势和潮流。人生在世,读书是有价值的事情之一,不管这书是大作家所写还是无名人士所撰。读想读的书,读自己觉得有用的书,于一个人而言意义极大。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