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园漫记
铁路文艺 2019-02-14 10:48:46 0浏览 作者:公元1287年熹园地处江西省婺源县朱家庄村,是朱熹的祖居地。不过,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昔日的古村已然华丽变身为一处江南园林。我,仿佛游子归来,却不识桑梓。无边惆怅犹如烟波起。
“引桂桥”称得上千年古物。这座单拱石桥位于当年的朱家庄村村口,始建于北宋初期,取名寓意“折桂登科,光宗耀祖”。一棵香樟树撑起华美的树冠,庇护往来者。香樟树正面迎对尊经阁,树香、书香曾经交织弥漫于朱家庄,香气饱满、沁人心脾,如今,只有游人穿梭。我怀念那些消失的徽派建筑,怀念那些走远的背影。
不期遇见一棵古槠树。它宁静地守望于湖畔,虬枝盘旋,挂满阳光,伴着鸟鸣,顶部随时将云朵纳入囊中。站在尊经阁上,我能清晰地看见槠树的群枝犹如蛟龙飞舞,挟着一种霹雳之势,一棵树在空中构成丛林。古槠已经走过840多年风雨,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朱熹第二次回到朱家庄祭祖,亲手在二世祖、三世祖墓前植下此树。树,分明是一位大儒的化身,日夜守着故乡,让乡愁缠绕,让相思长青。朱家庄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符号,而古槠树依旧忠实地履行职责、践行承诺。
我在古槠树和尊经阁之间发呆。阳光穿过千年,投射在我的脸颊上,像花朵不经意开放,似乎倾听到谁在吟哦:“少年易学难老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也许,熹园安放着一个千秋不谢的家国梦。
一泓秋水卧于尊经阁下,水中展现着另一个玲珑熹园,也有水榭,也有湖石,两个熹园隔着薄薄的水面闲静对视,看尽云卷云舒。湖边没有忘记给一条老街留着记忆。一溜白墙黑瓦渴望追溯那些辙印,却终究只能成为我们打捞历史碎片的工具。
朱家庄的所有呼吸似乎离不开朱熹。即便身处“澹成堂”这样的建筑极品里,也能感觉到朱子冷峻的目光。他那篇《朱子家训》,已经成为朱家庄无法翻越的珠峰,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我踩着青石板,翻阅着朱家庄模糊的片段。唐天祐年间,朱瑰率军驻守婺源,成为朱家庄一世祖。二世祖朱廷隽曾经担任节度使,镇守徽州。三世祖朱昭元也非池中之物,累官至侍中,乃皇帝身边的红人。建村200年后,朱家庄的辉煌时代到来,朱松、朱熹父子如彗星璀璨了历史的天空。秋风弄痩枝,弦音在云水。我仿佛一只蜻蜓,在老建筑之间飞翔游弋,寻觅旧物,怀念老去的光阴。
紫阳书院与尊经阁隔湖相望,朱熹毕生勤勉于书院建设大业,不遗余力办学讲学,书院制度由此全面成熟。婺源的这座紫阳书院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屡毁屡建,阅尽兴废更替。我有幸见到了《紫阳书院旧图》,格局严整规范,最惹人注目的是方塘。书院酝酿着中国传统士子的氤氲梦境,写就多少风雅。有时候,我们或许不曾想到,我们的骨髓里无法剔除传统文化的基因,胸怀和气度不逊于学说的魅力。
瑞云楼、讲堂、三贤祠,我依次看过去,像穿越一条时光隧道。方塘里,清水涟涟,红鲤戏波,不觉阳光一次次经过飞檐。我一直羡慕古代的学子,那样耐得住寂寞,那样痴情于琴棋书画,那样勤修身、重操守。我需要在这儿安安静静地坐上一阵子。我也想,如果说每一座村庄都有灵魂,那么,朱熹就是朱家庄的灵魂所系。
熹园的风景剧情还在继续上演。银杏带头制造迷人的景色,藤萝抓紧改换行头,荷叶已成八大山人之枯笔。我漫步走进虹井亭,据称,朱熹父亲朱松出生时,虹井中白气贯虹,而朱熹出生时井中紫气如云。这亭中的虹井自然并非原物,只不过是种念想,让人更好地激发千古幽思之情。我面前摆开的不仅仅是一场园林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之旅。
凭栏处,满眼江南韵,听得鸟声轻敲碧波门扉。我假设坐在宋朝的一个上午,耐心地等待远行归来的故人,除了忐忑,还有欢喜。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