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车 铁路职工心中的亮丽风景

铁路文艺   2019-02-14 10:19:11  0浏览 作者:即车梯及转向平台设置在客室外

曾经,每天早晚7时10分,郑州站都会准时向北方开出一列只有六七节车厢的列车,车速不快,一路轰轰隆隆地驶过北闸口的金水河道口和小溪,车下的人们纷纷向列车行注目礼。这列火车就是由郑州站开往郑州北站,沿途停靠出发尝编组场和到达场,单程约8.5公里,用时20分钟,专门接送铁路职工上下班的通勤车。

提到通勤车的由来,说来话长。

1955年,在郑州市西北郊的五龙口、大孟寨、岳寨等村庄合围的土地上,一座现代化的大型铁路货运编组站破土动工。次年底,有21条股道的先期项目编发场投入使用。该车场当时的称呼叫新场,位置就在今天的郑州北站下行编组场的西半侧。这里地处荒郊野外,没有像样的道路,更没有公交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在这里工作或生活的铁路职工上下班非常不便。为此,铁路部门开行了往返于郑州站的老场到编组站新场的通勤车,接送职工上下班。

早期的通勤车并非只是运人的客车,而是人、货都运的混合列车。所谓混合列车,是指在一趟列车里,既有载人的客车,也有载货的货车。因为新建的车场规模较小,只能承担部分货物列车的编组和到达、始发业务,大量的货物列车编组业务仍在郑州站老场进行。因此,新尝老场之间会产生一定数量的交换车流。这种混合性质的通勤车是由4节载重30吨的棚车改造的简易代用客车作基础,其余由数量不等的货车组成的。每趟混合通勤列车到达后或始发前,都要进行解体并重新编组,很是麻烦,但总算解决了大部分铁路职工上下班的难题。

1959年,枢纽编组站到达、编组和出发三大车场建成使用,铁路职工数量大大增加,通勤车结束了混合列车的历史。

最初的通勤车只跑早上和晚上两个往返,供白班和夜班的职工乘坐。上世纪60年代后一段时间里,晚上上夜班的职工第二天上午还要到单位参加政治学习,因此通勤车增加到每天6趟往返,即上午4趟,下午2趟,基本满足了职工的通勤需求。

自上世纪60年代起,通勤车车底逐步更换为即将淘汰的老旧型客车。这种客车的外墙皮由长条形的窄木板拼成,置木制座椅,不过该车的两端多为开敞式通过台(即车梯及转向平台设置在客室外),很不安全。即便如此,遇到春运、暑运等客运量较大的时期,这样的客车仍要编组在临客列车上使用,此时的通勤车只能更换为棚车。

1981年,郑州铁路局为通勤车更换了6辆YZ31型大拉门客车。这种客车的客室两侧为边座,中间为站立位,每车定员为300人,是专门为城郊及通勤类列车所制造的大定员车辆。铁路客运段还为通勤车配备了列车员,保障乘车秩序及安全,保持列车卫生。

随着国家城镇化的进展,郑州市城区面积逐步扩大,郑州北站地区渐渐融入主城区的框架之中。上世纪90年代末,经铁路部门与公交公司协商,枢纽地区首趟901路公交车开到了沙口路的三北小区门口。铁路职工及家属终于可以方便地来往于车站与市区之间了,通勤车的作用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乘车人数也有所下降。

经郑州铁路局研究,2004年初,已连续开行了48年的通勤车停止开行。

铁路通勤车,郑州市西北城区曾经的一道绿色风景线消失了,但在铁路人尤其是在老铁路人心里,跑通勤的岁月久久难以忘怀。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