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曾经的那些岁月
铁路文艺 2018-12-27 21:25:17 159浏览 作者:林少娜 蒋立志韶山也叫韶山冲,它所在的湘潭县和少奇家乡炭子冲所在的宁乡县是紧邻,从王家湾过去不过几十里地。深秋时节,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往一代伟人的故乡 —— 韶山,去寻找开国领袖毛泽东的足迹。站在心仪神往的极富传奇色彩的韶山铜像广场的毛泽东铜像前。铜像广场一片金碧辉煌,金光中的伟人之躯是那么的庄严、那么的神圣。
韶山之旅,我再次感受到了毛主席在中国所有人心中的位置。从小听着他的故事长大,至今走进韶山,走进他的故乡,终于亲身的感受到了他一生的艰辛,一生的荣耀,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人人都知晓,韶山是毛主席的故乡。如今,我第一次踏上韶山这块历史性的土地,参观毛主席故居,博物馆,缅怀了老一辈先驱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重温了峥嵘的历史,那些感动再一次地洗礼着我的身心。至今走进韶山,走进他的故乡,终于亲身的感受到了他一生的艰辛,一生的荣耀,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古朴的故居,亮堂的博物馆,每个角落无不体现了凝重的历史。我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理解,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消除了自己思想上的某些不正确的认识,明确了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在实际工作中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人在21世纪回望上个世纪时,毛泽东绝对是个绕不过去的英雄。毛泽东一生中最有名的两首《沁园春》:《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到了《沁园春·雪》的时候,他就开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了,那时,他已经闻名天下了。1925年的那首《沁园春·长沙》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注脚。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副到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一个历史过程。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既讲出了自己的抱负,也讲到了自己“携来百侣曾游”。其实“问苍茫大地,谁主沉副是毛泽东那一代人的抱负。当年毛泽东追求真理,那一代的“毛泽东”也在追求真理。 一九五九年六月,阔别家乡三十二年的毛泽东重回家乡看望父老乡亲时,很多人认为,是毛泽东的名气让韶山人靠“山”吃“山”发了财,但韶山人自己却认为,真正改变韶山的是韶山精神,毛泽东给家乡留下的最宝贵“财富”不是钱也不是名气,而是韶山的精神。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掀起,韶山人就以开放的胸襟勇敢地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写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诗句,这既是对韶山的赞许,也是一种期待。
从古至今公共利益人民心中良好的愿望就是追求幸福、和平、富裕的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立志为人民谋幸福,为大众求安康,立志消灭剥削,消除贫穷,实现共产主义,建设人类美好家园。一代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着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不懈努力,矢志追求,他们的精神和品质,深深的感染了我。如今,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灵活面对国际形势,聚精会神搞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这样的党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党,光荣的党,能够成为其中一员是我此生最大的荣誉。
在韶山,令我们感触最深的,是“韶山精神”,其内涵就是“牺牲、奋斗和奉献”的胸襟,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这是伟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这次参观,使我对毛泽东的一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解放事业,他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发扬。共产主义就像一面光辉的旗帜一样在引导我们,认识困难,排除困难,凭着共产党人的执著与踏实,最终必定会赢得这面旗帜,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一定要把对共产主义的忠诚转化为坚决贯彻和落实党的基本路线与方针政策的行动,坚定地投身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热潮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立足本职,扎实工作,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气馁,决不丧失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和雄心。
通过这次集体活动,我认为,在新形势下,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勇于实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无愧于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林少娜 蒋立志)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