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金庸解千愁

铁路文艺   2018-11-29 08:49:36  8浏览 作者:

当金庸先生的名字一夜之间被冠以“怀念”这个词条,我感觉像是一颗闪亮的星星倏地从夜空坠落,再回首,已是天上人间。

最开始知道金庸,还得追溯到1976年,那时我高中刚刚毕业,处在“待业”状态,等待的时光总感觉分外漫长。也巧,那时有位姓胡的邻居伯伯在中学任教,胡伯伯是教语文的,学识渊博,他知道我是个书迷,喜欢写作,就总鼓励我多读多写。

当时我正闹书荒,胡伯伯总时不时地借些书给我看。他知道我那段日子正为工作分配的问题焦虑,于是邀请我去他家,神态笃定地安慰我说:“工作的事不用愁,迟早总会落实的。”见我沉默不语,胡伯伯就从书桌抽屉里取出一本墨绿色的硬皮本,我打开一看,上面写满了笔力劲挺的钢笔字,再仔细一看,原来是金庸小说《碧血剑》的手抄本。谢过之后,胡伯伯用报纸帮我包好手抄本,我一路小跑回家,关上门后急不可耐地读起来。

《碧血剑》是金庸创作的第二部武侠小说,小说一开头就让我耳目一新,十分抓人,阅读中悬念迭起,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那年月文学作品奇缺,忽然入手一本《碧血剑》,虽不是原书,但毕竟是金大侠所写,读之甚是过瘾。我一夜不眠,看得如痴如醉,自己的愁苦烦恼早被抛到九霄云外,我从此成了金迷。

20世纪80年代初,金庸小说“呼”地一下热遍了大江南北,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好几年了。记得一个周末的傍晚,家父的大学同学毕伯伯来我家玩,老人家很关心我的学习,笑容可掬地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那时金庸还没有受到普遍认可,因此我很没底气地说在读金庸。不料素有“江南才子”雅号的毕伯伯一听反而来了精神,说他也喜欢读金庸,他说金庸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他还说,有人觉得金庸的小说没有文学价值,他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金庸小说可谓笔无滞行,变化无穷,意之所至,皆成妙喻。但金庸早期的作品中人物塑造相对简单,基本是正邪对立。金庸后期转变了写法,人物亦正亦邪、亦善亦恶,性格生动、丰富了不少。我一下子感觉与毕伯伯有了共同话题,金庸写武是为写侠服务的,侠者正义也,这也是金庸写作的追求。对金庸的书,我是见一本买一本,很快凑齐一套。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三联出版社出版的金庸作品集面世,我毫不犹豫地又入手了一套。

曾经有位文友跟我抱怨,我国作家里没人能写出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那样的小说。我不认同他的观点,金庸其实丝毫不比大仲马逊色,那想象之丰富,叙事之宏大,构思之奇巧,文字之典雅,语言之纯熟,细节描写之精当,人物调度之自如,鲜有其匹。

渐渐地,金庸的书已经影响了我对待人生的态度,在生活中遇到烦恼时,一本金庸即可化解。我就遇到过这么一件事:不久前曾有位平时关系相当密切的朋友事业与生活同时遭受重创,整日愁眉紧锁,茶饭不思,意志消沉,甚至有万念俱灰之感。本来我想约他出来喝两杯,借酒消愁,后来转念一想不妥,担心借酒消愁愁更愁,反而给人家添乱,于是作罢,最后还是决定借一套金庸于1967年创作的《笑傲江湖》给他,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何以解忧?唯有金庸。”书借给他后没多久,有天晚上已经很晚了,他突然发微信给我,说:“多谢,真的管用。”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