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塑造灵魂的“根”

铁路文艺   2018-06-14 11:24:14  0浏览 作者:

幼时看《孟母三迁》,我印象深刻。孟母为育孟子成材,连续搬家,且在日常生活中,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甚至通过“断织督学”言传身教让孟子知晓半途而废之害。孟子亦自此幡然醒悟而孜孜不倦地刻苦勤学,终成大器。由此可见,家风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其通过父母的行为举止、思想情趣与道德观念影响我们的心灵,健全我们的人格。

我家并非书香门第。母亲出身村户之家,自小家里便重男轻女,没给过她念书的机会,略略识得几个字还是她的父亲手把手教写的。但母亲年逾古稀仍保持着每日阅读的习惯,尽管看的仍是《三字经》《千字文》这些“开蒙之书”。母亲的老花镜片厚且重,看字吃力,我有时提醒她,她却淡定回我:“跟着你爸养成的‘毛帛,每天看几个字,心里踏实。”

母亲一生勤俭操持家务,敬老慈幼,若遇亲戚、邻里有难定会出手帮衬,我想,应该就是这些启蒙开智的典籍积淀在母亲的生命中,奠定其立身修仪的根基,成为她待人接物的准则。也因此我垂髻之年时常被母亲教导为人处世要“礼数周到”,且必须“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但我常因顽劣难驯,德行举止不合规矩而吃了不少“黄荆棍”之苦,更累及母亲操了不少心。

仅有初小文化水平的父亲也一直热爱阅读,我的几册历史、地理课本,还有三毛的系列丛书都被他翻得有些破损了。偶尔习字,也写得如小学生般横平竖直。快退休那阵子,他常常问我26个英文字母的读音,并仔细地用一个小本子做好记录。我有次无意间翻开,见上面的26个英文字母都用音近的中文字工工整整标注着,我不禁哑然失笑,父亲却不好意思嗫嚅着说:“人老了,记性不好,怕忘了。”

父母对我的影响异常深远,我也因此喜欢上了看书。我自小学三四年级开始,便从各类小说读到期刊读物,不论是诗词曲赋,抑或是正史、野史全都来者不拒,我也从囫囵吞枣式的全盘接收,到逐渐明晓书中奥义。记得我曾偶然借得一册《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其译文精美,极富文采,书借了观后总要归还,但我却手不释卷,后来还是父亲帮我逐字逐句誊抄了整本诗集。自那以后,每每遇到我喜欢却不得不还的书籍,父亲就整册帮我誊抄。而今,父亲已离世十余年,每次看见置于书架之上那十来本父亲帮我誊写的厚厚的资料笔记,不禁睹物思人,心下泣然。

就这样,我以文字为眼,心灵随那些书写之人穿越过不同时空,激发出同频共振的美好感受,从而让我对自身之外的宇宙、世界、人生构筑起自己的角度、观点。因此我确信,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阅读传统的家风,因为勤劳、正直、诚实、善良这些凡人之质,在一本厚德载物的书里皆备,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衍变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阅读总会让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见识到更多生命形态的经典表达,让人生半径延展得更长。

愿世间爱书之家的根系在阅读中涵养深厚,虽历经风雨,仍温暖如初。

供职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贵阳机务段)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