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屈原

铁路文艺   2018-05-29 09:35:33  231浏览 作者:周岳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在端午,想起一个人了,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又是楚国的大夫,每逢端午,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一代一代人都在此时纪念他。作为臣子他是不幸,他受到奸臣的嫉恨、楚王的疏远,被流放到洞庭湖边上,“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脚踩荒草低吟着悲哀的诗句:“任凭你把方的削成圆的,正常的法则决不因此改变,妄想叫人放弃崇高的志节,任何正直的人都将断然拒绝《怀沙》(大意)”“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止,愿以爱兮。”他来到湘江的支流汨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跃入江中。作为诗人他又是幸运的,人民年年纪念他,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挂菖蒲。不管是文人墨客、达官显贵还是圃田中的老农都知道屈原,都会说出一两句屈原的诗句,他的诗千家万户吟咏、千秋万代传扬,恐怕现在的诗人没有这份运气了。我们之所以无比清晰地仰望屈原,还得感谢史圣司马迁,他在《屈原列传》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屈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故事。屈原是最早的改革者,他的改革精神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屈原还是中国提出廉洁概念的第一人,他写道“宁廉洁正以自清乎”他那忧国忧民的身影,将永远傲然屹立。司马迁说《离骚》可以同日月争光。李白写道 :“屈原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陆游也写诗云:“江上荒城猿声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前事,唯有滩声似旧时。”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每每读到《橘颂》就仿佛看到了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高尚品格。《橘颂》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上是诗人对自己思想和人格的表白,诗人正是用拟人的手法,从橘树的外形和内质两个方面作了细致的描写,把一个形象美好、品质高洁的艺术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诗如其人、文如其人,写诗写文章先要学会做人,人的高尚诗文才能伟岸。乱臣贼子獐头鼠目是写不出好诗的。我们缅怀屈原,朗诵他的诗篇是在弘扬一种伟大的精神,他“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岂余心之可恶。”他心系人民热爱祖国,要使楚国强大人民幸福是他的终生目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世世代代纪念他、缅怀他、吟咏他的诗篇。两千多年以来,端午节祭祀屈原,已经成为不变的习俗,成为中华民族端午文化主线。在他投水的汨罗江畔,每年都要举行龙舟竞渡活动,投掷五色丝绳捆扎的粽子。用最快的船追赶屈原,用最响亮的声音呼喊屈原。课堂上朗诵他的诗篇,影幕上展示他的形象,哪个诗人有他的殊荣,哪个历史人物有他的影响。《离骚》是一座高峰。诗人在作品中全面回顾了自己的经历,一再表明高洁心志,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决心。其内容丰富,感情强烈,规模庞大,结构宏伟。想象之神奇,文思之澎湃都是前所未有、登峰造极之作,好像茫茫夜空的一道闪电,照亮人类精神的大山。它是中国的“荷马史诗”,是一种无人超越的高度。《天问》是一篇奇特的作品,总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处有关天地万物、人类历史、神话传说问题。以超越时代的思维,开启了人们对宇宙万物的思维。

中国是个诗歌的大国,写诗爱诗的人百万千万,每一个诗人都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肠,这是屈原为我们留下的文化基因。“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屈原并没有走远,他就在前方。1000年前杜甫写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与“长太息而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1有一曲同工之妙。到了现代许多华夏儿女以笔为枪投入到抗战的滚滚洪流之中。从“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会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组成我们新的长城。”(田汉)“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吹去,”千万首战歌汇成一曲新的更加伟大的《离骚》。今天我们要鸿扬屈原的爱国精神,不忘初心,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周岳)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