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铁路文艺   2017-11-07 18:31:03  237浏览 作者:赵亚斌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一个人也都有一个成长和历练的过程,只要脚踏实地的积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执着,最终会实现人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在那个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匮乏的时期,在那个只能从父辈口中描述才能得知的年代,陕北高原是整个中国落后农村的典型代表。即便从小生长在大西北农村的自己,即使年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已经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但是还是经历过许多艰辛和不易,只是讲述的时候,或可能好多人不会明白。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那种煎熬,才会真正理解那种体会。只是在这途中,有些人倒在了苦难面前,放弃了坚持到最后的信心。

但是逆境里的习近平,面对苦难时的从容态度,让我们所有人为之动容。首先,从一个家境卓越的城里孩子,背井离乡,远离家人,一个人远赴未知的大西北,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而他义无反顾。

其次,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不但要努力适应农村新的生活生产习惯,同时还要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这于还不满16岁的习近平而言,根本就是一种煎熬。然而,年轻的习近平不但没有选择抱怨,也没有选择逃避,更从未放弃其深埋在心里的梦想和渴望,即使千里迢迢的距离,坎坷崎岖的路程,也随身携带了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在劳动之余既陪伴他走过了低沉苦涩的岁月,也充实和慰藉了他不甘的心。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或许这句话说的就是他曾经的情形吧。可是他却坚持不懈的寻找光明。于是在文革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勤恳踏实,从头开始,努力把自己与梁家河村人民,与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活融为一体。先是努力充实自己,然后又努力改变曾经那个贫瘠的梁家河,乃至陕北农村。他修筑淤堤坝,开设百货代购点,修建沼气池,成立缝纫社,修路,正是这些实惠却又便利的改变,蜕变了梁家河。即使后期,他调离了那个曾经生活了七年的农村,但是对农民和农村的熟悉和热爱却没有改变,他的心里始终刻着老百姓的身影。

是什么让一个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又是什么能让一个人如此坚定不移,时刻怀揣梦想和希望。我想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操守,也是一个人的完美人格的体现。

学习是一种能让人静下心来的良药,在艰苦岁月中还能静下心来学习,才能有每次出访国外讲话的时候引经据典的信手拈来;才能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播撒到世界各地;才能让千百年前的丝绸之路重新散发光芒。

与其说他经受住了苦难,还不如说是苦难成就了他。正因为有那一段苦涩的岁月,才会有一项项惠民利民的政策,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才会有十九大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才会有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过上小康生活伟大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通过对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了解和学习,让我理解了很多可能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新阅历。人生可以曲折,但是我们却不能以此为由来荒废自己的时光。顺境的时候珍惜,逆境的时候努力,承受生命中已出现或要到来的所有意外和惊喜。因为磨炼让我们学会了成长,也提升了我们的品性,充实了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的思想更加成熟,不会再因为一点艰难困苦就选择妥协,不会因为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而怨天尤人。

成长是一种经历,而经历又是生活的积累,只有我们不断的积累和充实,不断的自我完善,我们才会拥有更开阔的眼界,从而激励我们把工作做好,从而实现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赵亚斌)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