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记忆

铁路文艺   2017-07-31 08:49:37  232浏览 作者:刘俊英 林赤喜 梁邦焕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到来之际,2017年7月30日,笔者与四团五连战友和十堰市部分战友,专程到当年铁道兵一师(现为中铁十一局集团)修建的襄渝铁路文畈至胡家营段127.8公里线路重点工程进行巡看,并到武当山下老营烈士陵园缅怀战友,晚上战友们欢聚一堂,话军旅,讲故事,重温襄渝线红色记忆。

四团五连战友.jpg

1969年,铁道兵第一师广大官兵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三线建设要加快”的伟大号召,投入到襄渝铁路建设中去,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吃苦奉献,用自己青春、汗水、智慧、生命演译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曲绚丽多彩的赞歌。让人 震撼,刻骨铭心。

故事一  任务艰巨

铁一师担负的襄渝线十堰境内文 (畈)胡 (家营)段铁路施工任务。多座隧道、桥梁处在深山峡谷之中,悬崖陡峭,无道路,工程物资、机具全靠人扛肩背,翻山越岭、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爬,将一袋袋水泥、一筐筐沙石从山下扛背上半山腰,许多干部战士双脚肿痛、肩膀磨破了皮流血,从不歇息,仍坚持顽强工作。1971年6月17日中午,下起大雨,二团十一、十三连战士们正在吃饭,1200多包水泥运到白云山下,大家饭碗一撂,就去抢卸、抢运,雨愈下愈大,他们把雨衣盖在水泥袋上,自已任凭风吹雨打,泥泞小险道,一步三滑,一步一步往上爬,有的战士背负两袋水泥100公斤重,绳子把肩膀勒出了血,水泥把背烧得又红又肿,他们一声不吭,硬是把水泥全部运到峭壁上的隧道口。

在襄渝铁路东段,为支援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大规模的建厂工作,国家要求铁路必须于1970年通车到十堰。任务艰巨,时间紧迫,1969年初,铁一师 先后派出一、二、三、四、五团和机械团及发电营、师通信工程连2.6万人开赴襄渝铁路东段施工沿线。当时二团刚从援越抗美战场上回国,成昆线上的爆破声尚未完全停止,战士们身上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尽,部队到达现场时,一边安家、一边施工,迅速打响了一场比成昆铁路更艰巨、更复杂、更壮观、更激动人心的修路战斗。

在施工中,当时开挖隧道、机械不足、工具不全,没有风枪,就用钢钎大锤打炮眼,一下一下地向里面打,很多人的手都被钢钎震出了血。放完炮后,没有通风排烟设备,就人工扇风驱烟,喷水降尘,战士们迅速用铁锹铲土,用箩筐装,用双肩将土石一筐一筐挑出去。在这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竞创造了平均月成洞151米的好成绩。

一团杨连第连的战士,发扬杨连第登高精神,用人工挖桥基坑、打基储立模板、浇注墩台混凝士、顶严寒、战酷暑,奋力拼搏,创造了1年时间修建3座大桥、5座中桥的纪录。

为了保通车,战士们都以”劳动光荣、艰苦光荣、当铁道光荣”的英雄气概,始终保持高昂的热情,旺盛的斗志投入到襄渝线建设中去,加班加点,奋力突击,有不少战士劳累过度,晕倒在现场,当醒起来后,又继续坚持大干。广大指战员用抓革命、促生产,拼命干的精神,确保了襄渝线东段按期接轨通车到十堰。

故事二  生活艰苦

当时战士的生活极为艰苦,多数连队战士住的是临时用篱笆搭起的房子,冬天冷,夏天热。每人一年只有两套衣服,而且是拿着旧衣服去换新衣服,每个人都是穿得补了不能再补后才把衣服交上去,靠一床3斤重的被子和仅有的一套棉衣要过完整个冬天。尤其是隧道施工连队战士更为艰辛,冬天战士们的棉衣都是湿的,下工地回来,挂在墙上,上工地再继续穿上。连队没有洗澡设备,战士们下工时,顺手拣些树枝杂草,用脸盆或汽油桶烧点热水,擦擦沾满泥浆、灰烟的身子。

在生活上,除粮食供应能基本保证外,其余物资缺乏,战士伙食费每人每天只有0.45元,连队战士只能靠解放军总后勤部供应的罐头和铁道兵农场生产的大豆补助。平时大多数只能吃干菜白饭,啃窝窝头,根本没有什么青菜,因为所有的蔬菜只能从谷城运来,等分到连队后,大部分已烂掉了。

当时的战士思想觉悟高,品质好,当兵第一年津贴费6元、第二年8元、笫三年10元,没有奖金,但他们不计报酬,只求奉献,出满勤,干满点,重活累活抢着干。部队隧道施工实行四班倒,桥涵路基三班倒,没有节假日、星期天,有的干完一班,又战斗第二班,许多战士受伤不下现场,身体患病不住院。四团一连战士李仁军是其中一个代表,1971年5月13日,他不顾左小腿被石头砸伤的疼痛,“违反”了连长黄仲喜要他到团卫生队抱扎治疗的“命令”,选了一根粗扁担、一对大筐,坚持在工地和战友们一起往28米高的桥台上挑石头。

二团十三连战士莫祖科1972年7月一天上午,在背水泥往白云山隧道出口时,右脚扭伤,走路艰难,班长让他在家休息,下午他又上工地参加背水泥,每次背上两袋水泥100公斤重,从山下到山上500多米远山坡路,往返42次累计达21多公里,战士们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故事三   领导实干

在修建襄渝线中,各级领导干部求真务实,表率作用好。二团党委成员平均每年下基层、蹲工点时间达150天以上。党委书记、团长夏玉援作风深入,工作扎实。在修建襄渝线期间,虽身患多种疾病,但他一心扑在部队和襄渝线建设上,工程任务,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等,他都亲自过问,抓好检查落实。对重点工程施工,他亲临现场,先后在罗家湾、白云山、罗向岩隧道和白河车站锚固桩等重难点工程上蹲点,保证了各项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副团长宋光遴,1971年在白云山隧道工地任指挥长期间,每天”泡”在施工现场,做好组织指挥。一次在检查工作时,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工作面上,被送往团卫生队抢救,他醒后,不顾医生劝阻又到隧道工地投入紧张战斗。副团长李慕韩,1970年至1974年,先后率领工作组到连队、现场蹲点10次。1975年在负责白河车站锚固桩组织指挥期间,每天吃住在工地,组织部队攻克技术难关,开展劳动竞赛,起早贪黑,常常深夜12点多钟才休息,第二天早晨三四点钟又到工地,为提前完成锚固桩施工任务做出了贡献。锚固桩施工技术分别获铁道部、四川省科学技术成果奖,1976年他本人被铁道兵第一指挥部荣记三等功。

当铁道兵的干部就是实干精神强,作风扎实,没有官架子,四团政委魏逢春、团长刁树贵虽年过五旬,经常深入现场,进隧道掌子面、上桥墩查看施工情况。副参谋长刘长岭年近半百身患疾病,一直在前方铺架队负责指挥,和战士们吃住在列车上,妻子有病也没回去看望,一心扑在铺轨架梁上,保证了铺轨任务按期完成。在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影响下,团机关转变工作作风,机关人员每周坚持两天到工地参加劳动,平时热情为连队、为现场做好服务,凡是连队和现场反映的问题,及时给予答复解决。营、连、排干部坚持跟班作业制度,每天到现场与战士一起劳动,重活、险活带头干,一营营长王福,每天身不离现场,吃住在现场,哪里有重活、险活就往哪里去,是全师典型的实干家,师党委作出了《关于向共产党员王福同志学习的决定》。三连排长陆久炎在红卫3号隧道施工中,打炮眼、抡风枪、出碴样样带头干,每次隧道塌方他不顾安危,带领战士战塌方,有时连续战斗十一二个小时抢完塌方才下班,为战士做好榜样,使战士们很受鼓舞。

故事四   战士勇献身

全师指战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襄渝铁路建设,先后有197名干部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武当山下老营烈士陵园,最小的年仅18岁,大多数才20出头,他们的献身精神,可歌可泣,名垂青史。

修建襄渝铁路时,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隧道塌方。由于鄂西北地段地势险峻,地质复杂,岩层风化破碎严重,断层、堆积层、滑坡、溶洞等不良地质现象比较多,施工难度较大,有时候刚挖好,就会发生塌方,很多同志都牺牲在塌方事故中。

  四团十九连战士兰祥万,1969年入伍,贵州省桐梓县人,在施工中,他总是拣重活脏活干。每次放炮后,他争先冲进硝烟滚滚的隧道,脱下衣服当扇子,排除浓烟,为了加快进度,他经常加班加点,有时连续战斗两个工班。

1970年8月31日,兰祥万吃过早饭后,扛着工具和战友们一道直奔施工现场,兰祥万负责红卫2号隧道边墙模型板的安装任务。就在兰祥万完成最后一块模板安装时,意外发生了:拱部顶端出了大裂缝,碎石和泥土不断地下落。兰祥万意识到一场大塌方即将发生,正在下面作业的5名战友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兰祥万纵身跳上拱顶,用肩膀拼命顶住拱顶的支撑木,高喊:“快闪开1听到他的喊声,5名战友迅速躲开了。就在这时,乱石和泥土如潮水般倾泻下来,兰祥万被深深地埋在了里面……

21岁的兰祥万就这样离开了他心爱的连队。苍山含悲,武当山下,全连战士都缓缓举起了右手,为心中的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五团十四连战土许镇良,1969年12月入伍,广东澄海人。1972年7月18日。在开掘武当山隧道时,发现身旁一根支撑木在颤动,他立即意识到这是塌方的预兆。正在施工的战友如不马上离开,就有生命危险!情况万分危急!许镇良赶紧冲到一群战友面前,连喊带推将战友推出险区。

这时,支撑木颤动得更加厉害了,当他正准备离开危险区时发现,还有一名战友由于离得较远,还没有撤离险区。在这危急关头,许镇良一步跃过去,猛力一推,将这个战友推离险区。他自己却来不及躲避,被塌下来的泥石压住了,献出了生命。

铁一师的官兵不仅在襄渝铁路建设中不怕流血牺牲,而且在战友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遇到危险时,他们以国家和他人的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舍身忘死。 

提起李安普,参加襄渝线建设的铁道兵无人不知。李安普生前是铁一师一团勤务连副排长,1966年入伍,四川省渠县人。

1970年9月28日晚饭后,李安普带领5班战士来到训练场,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李安普交代了安全注意事项,大家开始训练。当轮到新战士姜家仓投弹时,意外发生了。

由于小姜用力过猛,手榴弹脱手过早,滑落在右边三米处的草丛里,姜家仓猛地跳下土坡,准备将正“嗤嗤”冒着青烟、即将爆炸的手榴弹扔远。千钧一发之际,李安普大喊一声:“小姜,让我来1李安普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抓住小姜的右臂用力向后一拉,随后迅速抓起冒烟的手榴弹。正当他要用力向山沟里扔去的时候,“轰卤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了,李安普用身体挡住了飞溅的弹片,姜家仓得救了,可李安普身上受伤100多处,倒在了血泊中,经抢救无效于次日牺牲,用年轻的生命保护了在场的战友。

李安普入伍4年,先后10次奋勇抢险救火,9次受奖,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多次出席团以上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两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根据李安普生前的表现,1971年8月14日,铁道兵党委决定给李安普追记一等功。

1975年8月8日,鄂西北地区连降暴雨,二团修理连驻地郧县鲍峡遭到百年不遇特大洪水的袭击。全连紧急投入了与洪水的搏斗,该连战士为魏保宁在抢救连长1岁半小男孩时,将小孩刚托上岸,而他被巨浪卷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战士李新民置个人生死不顾,把连长一家老小3人和战士曹修玉安全转移,脱离危险。此次抗洪有排长黄鱼斌、班长纪合祥等14名官兵牺牲。

听了老铁兵讲述故事后,使我受到振撼,襄渝铁路全长913公里,1969年开工,1973年10月19日全线接轨通车。工程浩大,任务艰巨,时间紧迫,速度之快,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史的奇迹,铁道兵第一师部队广大指战员在修建文胡段中功不可没,他们付出了很大代价,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把自己的智慧、青春、生命献给了祖国,这就是当年铁兵的品质、铁兵的情怀。

岁月己逝,但抹不掉四十多年前的峥嵘岁月,难忘的记忆,铁一师部队在襄渝铁路建设中作出的贡献,已载入史册,千古扬传,对长眠在武当山下的英烈,永远缅怀。

虽然铁道兵己经撤销了,但铁道兵精神永存。当年的铁一师部队现改编为中铁第十一工程局集团公司,他们将再铸军魂、再展军威,为祖国铁路建设再做出新的贡献。(刘俊英 林赤喜 梁邦焕 )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