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修建京张铁路
铁路文艺 2017-07-27 16:35:15 0浏览 作者:师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起自京奉铁路丰台站以东的柳村,经广安门、西直门、沙河、南口、居庸关、康庄、怀来、宣化直达张家口,全长201.2公里。
那么,在中国大地对于铁路来说几乎是一张“白纸”的当时,为什么清政府首先修建了京张铁路?
张家口,又称“张垣”“武城”,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地处京、冀、晋、蒙四省区的交界处。
张家口地处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其发源地是现位于桥西区的堡子里一带。堡子里(亦称下堡),明代属京师宣府镇,为万全右卫地。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指挥使张文始筑城堡,名张家堡。张家堡“高三丈三尺,方四里十三步”,东、南各开一门,分别为永镇门和承恩门。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张家堡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北小门,方便客商出入。因该门较小,形如小口,又由张珍所开,故人们称之为张家口。久而久之,张家口便取代了张家堡之名。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大将军徐达奉命督兵在张家口一带修补长城,并设立关口。后几经增筑和修缮,这一关口成为今天依旧巍然屹立、书有“大好河山”、被称为大境门的城楼。大境门两侧为东西太平山巍然对峙,北眺山峦起伏、连绵不断,清水河沿东太平山麓逶迤而下,正面和西面两条山沟远通坝上草原,地势十分险要。故自古以来,张家口就作为扼守京都的北大门,也是历来兵家的必争之地,其在军事上的意义不言而喻。
张家口还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对欧贸易的重要陆路商埠。
早在明清时期,张家口就商贸兴盛。1551年,大境门外开设“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类物品换取蒙古地区的马匹、皮张。1570年,张家口被辟为蒙汉“互市之所”。1613年,张家堡附近又筑来远堡。以张家堡和来远堡为基础,张家口逐渐发展成为蒙汉民族贸易交往的中心。当时,摊铺栉比,商贾云集,来远堡外“穹庐千帐”,民族商业贸易十分兴盛。
清康熙年间,通往漠北的商道被打通,清政府立大境门为蒙古地区与本部贸易的场所。到20世纪初,张家口的各种店铺已达千余家。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客商到张家口经商者日众。
国际贸易方面,1860年,俄国商人已经开始在张家口出现。1884年起,英、美、法等国的商人纷纷到张家口收购皮张和羊毛,张家口逐渐成为陆路大商埠,“百货之所灌输,商旅之所归途”,年进出口额平均高达1.5亿两白银。张家口的皮毛在国内外影响日益扩大,“天下皮裘,经此输入海内,四方皮市经此定价而后交易”,张家口成为誉满中外的“皮都”。由于货优物美,享有盛誉,“口羔”“口皮”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驰名国际市常
当时,京城到张家口的道路崎岖,运输主要靠驼队。据统计,从居庸关往张家口方向的几条商道,每天约有1万头骆驼等牲口往来驮运约1200吨货物。
1899年之前,俄国就曾提出修筑恰克图(俄罗斯靠近蒙古地区的一个城市)经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张家口到北京的铁路。当时的清朝政府未予同意。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商人李明和、李春相继奏请召集股银承修京张铁路,但由于股银有外国资本渗透之嫌疑,故被拒绝。同年9月,又有商人张锡玉奏请商办京张铁路,同样被驳回。
这些修建铁路的建议虽然未被采用,但是,甲午战争失败后,一股变革、图强的力量逐步在涌动、汇集。清政府中的开明之士逐步认识到铁路对军事和经济等各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更加体会到,中国要自强,要维护清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必须效仿西方,于是对开矿、办厂、修铁路转而采取鼓励的态度。
特别是当时已建成通车的几条线路,客货运输发达,每年除营业开支、工程改进支出及对外贷款还本付息外,盈利颇丰。以分段修建而成的关内外铁路(即今北京至沈阳铁路)为例,余利每年都在几百万两白银。
这对清政府起到了极大的示范效应。
于是,在军事、政治、经济、保边、安民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自建铁路特别是修建京张铁路的呼声日益高涨。关内外铁路督办袁世凯(以直隶总督兼任)、会办胡燏棻适时建议提拨该路余利以建京张铁路,并得到朝廷同意。
当时,英俄两国对向中国贷款、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要求互不相让,这给了中国人自己修建京张铁路的机会。
1905年5月,清政府设立京张铁路局,以陈昭常为总办,詹天佑任总工程司(师)兼会办。第二年,陈昭常调离,詹天佑升为总办,主持全路修建事宜。这也成就了詹天佑成为中国人自己设计、主持修建干线铁路的第一人,使他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铁路之父”。
本文图片由李春冀提供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