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遇见人生导师

铁路文艺   2017-06-01 21:29:56  0浏览 作者:

曾有一段时间,自卑、胆怯是我的标签。读书,让我遇见人生导师,慢慢认识自己,并让我成为现在的我。

我出生在重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村子里有50多户人家,乡亲们进出村子需穿过一条条山中宽度不到半米的崎岖小径,若是去镇上赶集,单程就得两个多小时。那里,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缺失父母陪伴的,更莫说能聆听父母的教诲,唯有书籍和老师能够给人些许指导。

1998年,我开始在隔壁村里上小学了。在那样的环境下,除了语文和数学教科书,我们看不到其他书籍。

幸运的是,我们也是有故事听的。那时没有电视和手机,左邻右舍吃过晚饭便坐在院里摆“龙门阵”。大人们各自地说着,小孩们各自地玩着,待到累了、乏了,便依偎在各自父母身边,静静地听大人们说故事。那些故事无非是些大人们经历的往事。

听故事的日子持续到我读小学四年级时,村里通了大约一米宽的土马路,乡亲们便陆陆续续离开村庄去外面打工了,我的父母也不例外,家里仅剩我们姐弟三人。我们自己种菜、做饭、养猪,留给我们玩耍的时间少之又少,那些邻居的故事也与我们渐行渐远。没有父母的陪伴,小孩的内心是脆弱孤独的,害怕与人冲突,于是我变得更加自卑、胆怯,甚至为讨好他人而惩罚弟弟妹妹。

一次,爸妈回家时带回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本课外书。那是一本叫《成语故事》的小人书,跟老式日历本差不多大小,书已经被翻得缺角残页了,却依然深深吸引着我,我不知翻看了多少次。至今,我都记得里面的《塞翁失马》《逼上梁山》等几个故事,还有那简笔画的白胡子老爷爷、悬崖边勒马的青年和那压低帽檐在暴雪中行走的林冲。我的内心开始渴望阅读。原来除了语文课本和乡亲们口中的故事以外,还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从那以后,爸妈偶尔会带回一些书刊,比如《故事会》《知音》,我读得津津有味。

虽然读了爸妈带回来的许多书,自卑、胆怯却一直跟随着我。

我顺利考入了高中,到了县城上学,终于看到了从未见过的书店——新华书店,别提有多开心了。进了城的我,尽管在与同学们的相处过程中更加自卑,但周末是属于我的。我可以尽情坐在书店看书了。我记得那时看了《羊脂球》《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飞鸟集》等名著。虽然只是肤浅地看那些主人翁的人生故事,但他们却影响了我不少,让我渐渐懂得认识自我。

通过不断的读书积累,读高三时,我已不再自卑与胆怯,懂得正视面临的问题,懂得与父母、朋友沟通交流。而考上大学则让我彻底摆脱了以前的自卑与怯懦,村子附近的人都知道渔家坝有个女孩考上重点大学了。读书,彻底改变了我。

通过读书,我悟到了书中传达的些许精神,它们渐渐内化,融进我的思想、语言与行为中,提升了我的素养。大学毕业至今,我仍然爱好读书,也时常买一些书,读完后再送给正在读中学的村里的孩子们。

供职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深圳研究设计院)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