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渝铁路沿线经济带构建研究

管理&法规   2013-01-02 14:54:45  40浏览 作者:白永平,时保国 (甘肃省社科院)

目前有关铁路经济带构建的研究较少,同时这些研究多是对发育相对成熟交通经济带社会经济现状及演变规律的探讨,对发育欠成熟交通经济带的研究尚未引起重视,尤其是对尚未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经济带构建的预测性研究更为薄弱。

1兰渝铁路沿线经济带在中国经济开发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是从南向北推进、从东向西拓展,相继形成纵贯南北的沿海经济带、横穿东西的长江经济带和亚欧陆桥经济带。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将进一步加快西进步伐。从全国经济带布局看,除南北沿海经济带外,纵向经济带尚未形成体系,尤其是西北与西南地区之间缺乏便捷的联系通道,而兰渝铁路沿线地区正好具备沟通西北与西南的区位优势。兰渝线北联兰新线、兰青线、陇海线、包兰线、青藏线,为西南地区增开了两个北出口,南连渝怀线,与湘黔、京广、浙赣、黔桂、湘桂、黎湛线相接,与北上出川的宝成线、达成线形成“X”交叉,可构成我国铁路网上至西北、西南,下至华南、东南沿海的斜线大通道。因此,构建兰渝铁路沿线经济带在21世纪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构建兰渝铁路沿线经济带的理论依据

构筑兰渝铁路沿线经济带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点一轴开发理论。在区域发展中,点·轴开发模式效率较高,是铁路经济带发展的必由之路。点轴开发可以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在空间上集聚成点、发挥集聚效果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实现生产布局与线状基础设施之间最佳的空间组合,促进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便捷的联系,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这是普遍存之于我国内陆地区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目前我国发育较成熟的铁路经济轴带主要有陇海·兰新经济带、津沪经济带、哈大经济带、京广经济带等。可以借鉴我国重要铁路经济轴带发展的成功经验来构筑兰渝铁路经济带。

3兰渝铁路沿线概况

3.1沿线交通建设情况

兰渝铁路,是我国于2008年9月开工建设的一条重要铁路,全长约823.84km,预计2014年建成通车,是一条南北走向交通大动脉,它北起甘肃省兰州市,向南经甘肃省南部、四川省东北部、终止重庆市。线路自兰州枢纽东站引出,经甘肃省榆中县、渭源县、岷县、宕昌县至陇南市(武都区),出陇南后,向东经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阆中市、南部县到南充市(顺庆区).在南充分线(高坪区),一条经武胜县到重庆市,另一条经广安市、三汇坝到重庆市(图1)。


兰渝铁路的建成通车不仅能够强化和完善西部区域铁路运输网结构,大大缩短西北、西南地区间的运输距离及旅行时间,还能极大地改善兰州、陇南、广元、南充、重庆等地的交通区位,使沿线地区与西北、西南、华东、华南地区的联系更为紧密,形成“南北联系顺畅,东攀西联方便,交通四通八达”的优良交通运输环境。同时对沿线地区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开发、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加快沿线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促进沿线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3.2沿线社会经济概况

鉴于地理空间的连续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以2009年甘肃、四川省和重庆市行政区划为标准,以兰渝铁路沿线经过的14个主要县级区域(含县和县级市)和省辖市市区为地域研究单元。选取2000、2009年两个时间断面数据为衡量指标.对各区域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及城镇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

3.2.1沿线经济发展状况

从人均GDP看,兰州和重庆的人均GDP远高于沿线其他市县。2000年人均GDP最高城市为兰州,重庆居第二位,广元、南充等市位居其后,其他区域的人均GDP较低,其中宕昌仅为741元,与兰州相差约19.12倍。到2009年,各市县的人均GDP总体呈上升态势,年均增长率为21.4%,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为阆中、南部和广安,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0.45%、40.43%、40.2%.武胜、榆中等县次之,分别以年均37.5和32.8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而兰州和重庆的增长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4%和22.4%,仅南充表现出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8.7%。

从各市县的GDP看,兰州和重庆仍为兰渝铁路沿线经济发展的核心,这与两市作为省、直辖市的政治、文化、科技、交通中心密切相关。2000年,南充、南部、广元、广安等市的GDP仅次于重庆和兰州,而榆中、渭源、岷县、宕昌、陇南等市县的GDP均低于50000万元,与其他市县存在较大差距。2000~2009年间,大部分市县GDP稳步提高,年均增长率达到38%。其中榆中,陇南、阆中、武胜、广安及重庆的年均增长率均高于30%,而兰州、渭源、广元、苍溪、南部、南充等市县也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增长,岷县的年均增长率相对较低,仅为17.2%,而宕昌则呈现下降态势,年均下降8.2%。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省境内市县GDP、人均GDP的绝对值均明显高于甘肃省,这主要由于甘肃省各县工业基础薄弱,大部分开发的矿产资源需要外运销售,主要依靠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较低。

3.2.2沿线市县产业结构

对比兰渝铁路沿线市县的三次产业结构,可以得出以下结果:首先,各市县三次产业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其次,进行类型划分可见:①作为经济主中心之一的兰州,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升,2009年达到52.05%.比2000年增加了4.75%,第二产业下降了6.48%,主要由于兰州的金融贸易、交通与通信业、科技教育业近年快速发展,所占比重增大;另一经济主中心重庆的三次产业比重未发生显著变化,仍保持二产机械、电子、化工、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部门仍占据重庆产业结构的主导。②作为经济副中心的各地级市市区产业结构呈多元化态势。陇南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从2000年的38.70%上升到2009年的56.31%;广元、南充、广安由相对低水平第三产业占主导转变为二产>三产>一产的产业结构顺序,且第二、三产业比重的极差较低。③其他市县2000年时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在30%~60%左右,到2009年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第二、三产业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分别在20%~55%(除渭源)和20%~45%之间。各市县整体处于农业向工业加速过渡阶段,发展潜力很大,是未来沿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2.3沿线城镇体系建设

铁路干线并非一建成就会成为沿线地区经济增长轴或发展轴。铁路沿线具有较高的经济强度和势能,存在影响力强、相互联系的区际或区域增长极或增长地区,是铁路干线成为地区经济发展轴的充分条件之一。因此交通运输通道必须联结沿线各个具有相互联系的城镇,通过强化各中心、城镇间的相互联系,诱导铁路干线成为地区经济发展轴。因此,构建兰渝铁路沿线经济带的首要问题就是加强沿线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白永平等:兰渝铁路沿线经济带构建研究城市经济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6%),其余市县的城镇化水平居于6%一42%之间。由此可见,兰渝铁路沿线大中城市少,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不完善;城镇化水平整体发展较快,但内部差距仍然很大。增加城镇数量、扩大城镇规模、壮大城镇经济实力,择优发展重点中心镇,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中等城市为骨干、中心城镇为支撑的兰渝城镇发展轴,是构建兰渝经济带的首要任务。

4存在的问题

4.1区域经济差异显著

目前,由于受交通落后的制约,特别是苦于缺乏铁路运输,兰渝铁路沿线经过的县市区中,就有多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和省级扶贫重点县,未越过温饱线的贫困人口近1000万人,约占全国未脱贫人口的七分之一,不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而兰州、重庆市区已进入小康社会,正向全面现代化社会发展。地区经济差异大,造成地区间经济联系减少,严重影响经济带的构建进程。

4.2产业结构水平低

兰渝铁路沿线地区产业结构较为落后。一是三次产业间比例协调性较低,表现为第一、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中原材料、初加工产品所占比重大,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较小。严格说,除兰州、重庆外,其他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很少或基本没有。

4.3城镇密度小、实力弱

受自然、人文条件的制约,兰渝铁路兰州·广元段的城镇分布疏散,密度较小,只有陇南一座小规模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不足15万,难以承担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导致兰渝经济带在该区段出现一个“塔腰带”。相对而言,处于西南地区的广元·重庆段城镇的集聚作用比较明显,但受地形的阻隔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城镇之间的联系、城镇与所属地区农业经济的联系较弱。城镇实力弱,致使沿线一些山区县较少接受城市的辐射和吸引,城市(增长极)对其带动作用微弱。

5兰渝经济带构建对策重点

5.1完善区域综合运输体系

铁路综合运输通道的建设是铁路发展轴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动力供给线、水源供给线及邮电通讯设备等线状基础设施束已成为现代经济活动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部条件,以铁路干线为主的交通运输线只有与他们结合才能产生强大的集聚力。应从经济带的整体出发,不断完善与铁路干线平等、交叉的干线或支线运输基础设施束,集中力量建设强大的运输中心,构建一个高效的综合运输网络系统,为沿线客货运输、商品交流提供便利条件,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扩散,将交通远输联系转变为经济联系。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区域运输体系的对接,尤其是通过西北、华南、东南沿海等贸易出口加强与国外交流,与国际运输体系连为一体,推动兰渝经济带的超常规发展。

5.2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扩散

产业实体是交通经济带的主体,产业结构升级和扩散是经济带发展壮大的主要动力,合理的产业结构及其演进和升级是经济带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结合兰渝经济带产业结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的总体思路:首先,兰州、重庆应充分利用独特的政策、科技、教育等优势,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加快以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周边地区的转移,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同步升级,同时两省、市应制定鼓励政策,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加强合作,实行强强联合和产业重组,互借对方优势资源和载体,实现“双赢”发展;其次,兰州、广元段市县工业基础薄弱,特色农业前景广阔,应抓住西部开发发展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广元、重庆区段市县能源资源丰富,加工制造业实力强,应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协调发展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

5.3合理构建经济增长极

依据增长极理论,必须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先行地区,集中力量使这些区域首先发展和富裕起来,从而带动全区的发展。在构建兰渝经济带时,除加强兰州、重庆两城市的龙头作用之外,还应着力培育陇南、广元、南充、广安四个经济增长点,使其成为兰渝经济带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要选择条件成熟、区位优势的小城市(如阆中、南部、武胜等)培育成中等城市;创造条件使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城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如榆中、渭源、岷县。

5.4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

沿线地区城镇化尚处于快速增长前期,起点较低,应及时做好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积极有序地推进城镇化。突出发展大城市,加快兰州、重庆特大城市建设,结合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强化其中心功能和作用,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优势、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城市经济区,带动区域城镇发展;迅速提高陇南、广元、南充、广安等城市的带动力,在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尤其是信息化水平的同时,重点强化功能建设,努力增强中心城市的管理、服务和生产功能,发挥其对整个区域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及时将分散在农村的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集中到城镇,加速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利用乡镇企业来推动小城镇的兴起和发展。

5.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兰渝经济带经过黄土高原区、秦岭高中山区、四川盆地区及岷江、涪江等一级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过去,不少地区不顾生态系统特点,对土地的利用经营粗放,一些山区劈山造田,部分林地采育失调,牧区超载放牧,流域水土资源利用不尽合理,常出现上游盲目开垦超量用水,下游耕地撂荒的现象,致使带内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兰渝经济带沿线应统一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首先要保证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其次,通过新建和完善自然保护区来保护区域内的动植物资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应继续坚持以修建梯田、坝地为主要内容的小流域治理方式,以科技为先导,与生态工程相结合,使土地生态系统逐渐向良性循环转变。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