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启示

管理&法规   2013-12-01 09:47:13  158浏览 作者:蔡勤生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和《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的颁布,进一步对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思路、内容、措施进行明确的指导,昭示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荣幸进人100所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单位,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必不可少,德国“双元制”作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

对上述文件的贯彻落实及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要着重解决的办学理念、机制体制、现代职教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对德国“双元制”的剖析

(一)德国“双元制”以先进务实的理念作指导

德国职业教育奉行“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指导思想(理念),注重职业行动能力,强调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因此无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时间的分配,还是培训的运行机制;无论是课程目标制定,还是课程方案的描述、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技能性等特征。教学内容紧跟社会生产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真正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二)“双元制”是德国立体无缝互通式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德国“双元制”与各类教育形式之间能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德国小孩从小学开始,就根据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意向,确定今后发展方向,读不同类型的中学。在中学(初中)毕业后的每一个阶段,根据不同的人学水平、培养目的和职业需求,学生可以随时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培训的学生也可以随时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人普通院校学习,形成一个多层次、多规格、主体化的教育网络,成为一个面向国家各行各业初等、中等、高等职业人才的需求的,有机的、高度灵活的职教层次结构。德国这种纵向可以逐步发展、横向彼此联系沟通的教育体系特点给学生带来了多样化发展和选择的空间,保障了职教的质量,满足了各方需求。

(三)德国“双元制”的内涵

“双元制”的特征

德国“双元制”从以下体现

办学主体双元——企业和学校。企业是首要的一元,负责对学徒进行“实训”或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另一元办学主体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文化基础理论知识教学。

受训者双重身份企业的学徒和学校的学生。受训者首先在企业有“学徒”身份,然后才在学校有“学生”的身份。教学过程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地点工读交替推进,一般是70%的时间在企业,30%的时间在学校。

教师由两部分构成——企业的实训教师和学校的理论教师。企业的实训教师是企业的雇员,必须具备2~5年职业实践经验而且是掌握教育理论的技术专家;职业学校的教师是国家公务员,包括专业理论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

教学原则(大纲)两部分组成——企业的培训条例(大纲)由德国联邦政府颁布,学校的教学大纲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双方都根据经济发展和技术变化定期更新和调整,确保培训与德国乃至整个欧盟经济需求的紧密结合。

教学内容两部分组成——企业的技能培训和学校的专业理论教学。企业提供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职业经验;职业学校的教学具体内容由学校自己制订,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包括企业领域的通用实践经验。

教材由两种组成——企业的实训教材和学校的理论教材。企业使用的是联邦政府职业教育研究所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旨在教会学生怎么做;职业学校使用的则是由各出版社组织著名专家针对培训职业的技能要求编写,目的是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

考试有两种类型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分别有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中间考试在企业进行,采用闭卷考试,由企业工程师出卷,考试内容主要是学校里传授的专业理论知识,合格率一般为90%左右,合格者才能参加由行业协会负责实施的结业考试。结业考试内容有针对“结果”的工件制作和针对“过程”的工件修理,其目的是考核学生对企业培训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有两类证书——毕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毕业证书代表着学生通过全国统一考试,专业理论知识所达到的水平;技术等级证书代表着学生通过行业协会统一考试,在相应职业岗位方面的职业技能水平。

法律基础有两个方面——企业培训的是联邦政府主管的《职业教育法》等法律,学校的是由各州政府负责的《学校法》、《职业义务教育法》等法律。

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企业培训费由企业自行负责(纳人企业生产成本),学校费用由各级政府支付。

(11)监督评价有两个机构——企业培训由行业协会,职业学校由教育行政部门监控[1]。

2.德国“双元制”的机制体制

顺畅的运行机制

受教育者接受“双元制”学习,必须是中学(初中)以上毕业,首先要通过申请和选择,并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同雇主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规定在企业培训期间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学徒位置后,再到相关职业学校进行登记,取得学习资格,成为一个“双元制”的学员,在学习培训期间能从企业领取薪水,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学习,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因此职业学校招生实质上是向企业定向招生。

职业学校设立董事会、专业委员会、协调委员会。董事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主要由州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学校和企业界有关人员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聘任校长;决定学校办学方针政策;向州政府提出学校经费预算申请,确保学校足够投人,监督学校经费的使用;专业委员会是学校各专业领域的最高学术机构。主要由学校、企业和社会上本专业的有关专家和学者组成。其主要任务是:为校长提供专业教学领域的咨询;研究和审定教学计划和教材;在统一的培训内容下,负责解决学校和企业两个教学培训地点的专业性问题;协调委员会由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人员组成,是协调学校和企业的管理部门,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办学的具体问题。

明确的法律体系

有国家的《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法》、《手工业条例》等基本法之外,还有《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政府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界定明确,相互协调,规范着具体的职业教育行为和实践。

分明的管理体制

企业培训由德国联邦政府管辖,职业学校由各州教育部管理。企业内职业培训的具体管理由各行业协会负责,主要包括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考核与证书颁发,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等。

充足的投入机制

企业培训由企业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支付学徒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由各地方政府承担,通常是州政府承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教学设施、设备的购置与维修费用。

(5)严格的评价监督机制

德国联邦政府主要授权各行业协会进行全过程监督,同时负责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行业协会设有由工会代表和职业学校教师组成的职业培训委员会,享有对培训的监督权,它的职能包括:对提供学徒培训企业的资格认定,通过培训顾问对所有提供培训的企业的培训质量进行监控,对培训质量不合格的企业进行惩罚。行业协会还设有包括雇主、雇员和教师组成的考试委员会,负责考试监管和考试费用的支付。教考严格分离,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在欧美各国均具权威性,成为该岗位上的合格技工[2]。

二、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启不与建议

(一)机制体制建设先行,保障骨干院校建设

德国“双元制”具有完善的政校企行合作机制体制,主要采用立法的形式来保证,用一套内容丰富、互相衔接、便于操作的法律体系来保证“双元制”的管理、组织、实施和监督。德国“双元制”实质上是政校企行合作办学,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根据需要不断调整的培训计划,有严密的组织,有系统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法、考试制度,更有高水平的师资作保障。同时,“双元制”的实施又同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多层次人才需求、同企业投人的积极性、同社会公民的人才观念、同各类教育的发展水平等因素紧密联系。因此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首先要深入学习教高〔2010〕8号文和教职成〔2011〕12号文,将机制体制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与德国“双元制”一脉相承,将“一团、一园、三学院”(广州工业交通职教集团、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三个校企合作学院)建设作为排头兵、“桥梁”和“纽带”,撬动政府立法,与行业企业建立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积极开放、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积极开展“四技”(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培训),落实师资队伍建设“9050”工程(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99%以上,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50%以上),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最终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政校企行生互利共赢。

(二)实施多种渠道招生,搭建立体互通体系

目前我国高职招生指标越来越多,但高考生源越来越少,录取率和报到率越来越低,要同时保证学院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借鉴德国立体无缝互通式职教体系显得非常迫切。一是融合学院现有提前单独招生和订单就业,携手长期合作企业共同探索联合提前招生,或进行先招工、后人学,从而提高学生对职业和企业认知度,保证学生学习和就业的高质量;二是在现有“3+2”和“3+证书”专业招生的基础上,扩大招生专业和覆盖面,试行招收往届中职生;三是整合现有学生自主报考本科和本科插班生基础上,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探索高职生直通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的职业教育,探索专本甚至专本硕连读招生;四是在企业提供培训或就业岗位基础上,探索实施灵活的“学分制”和兄弟院校学分互认等管理,让学生自主灵活选择专业、课程模块,制订学习计划和确定目标,让学生真正能做到工学交替,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五是通过骨干院校“一团、一园、三学院”等建设,联合行业或大型企业举办跨企业培训中心,解决众多的中小企业单独举办培训成本大、操作难的问题。

(三)严格落实“9050”工程,提升专兼职教师水平

德国“双元制”实施关键在于有一支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德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其教师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同时扮演“教师”和“师傅”的双重角色。教师任职资格要求很严,职业学校教师博士学位的一般占50%以上,至少有2年从事本专业企业工作的经验,经过两次国家统一考试合格,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每周在课堂授课20小时左右,知识更新时间每周不少于4小时,两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相比之下,学院骨干院校建设提出的“9050”工程的“双师型”教师要求并不算高。重点在于建立一套严格的制度,如对教师的学历和资历、专职与兼职的结合、教师本身的培训与进修、品德和技能水平、严格的考核制度等方面,要作精心的规定并严格执行,特别注意将教师与企业紧密联系作为岗位聘任的必须条件;对兼职教师建设,要从学校自身想办法,一是重在用,不是只看兼课比例,采取专兼结合共同授课,先将兼职教师用在指导学生某些具体典型案例教学,再过渡到独立承担整门实践课程;二是继续实施“让教师手上有油”,有计划有选择性地派出教师到企业真正的顶岗工作,而不是只看在企业呆了多少时间和带了多长时间的实习,保证每个教学团队中有二个以上的骨干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对口企业工作经历,有能力独立承担企业的岗位工作,真正承担“师傅”的角色;三是采取更优惠政策,从基层引进或者聘用特有专业生产一线技术专业人才。

(四)综合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双元制”在德国先进务实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强调从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基本维度综合培养关键能力(职业行动能力)[3],但它超出了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范畴,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它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和上述文件中所提到的“可持续发展”和“素质教育”有同工异曲之妙。德国老师和学生都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强调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专业理论课教学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专业实践课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不搞填鸭式、不搞满堂灌,能少讲的不多讲,能简单的不繁琐,十分重视媒体的运用,在教学中非常注重用图表表示教学内容,使一些复杂深奥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在实践课教学时,由教师提出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演示后,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工作页独立或以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更多的是观察和必要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关键能力,通过分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责任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工作方法的系统性、自我主动性得到系统的训练,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精神、责任和质量意识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在目前的条件下,学院还不能完全照搬德国的小班教学,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举建设的“校中厂”和“厂中校”、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种演示设备、实物教具等,特别是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库,借鉴并实施项目导向法、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重视直观教学,做到通俗易懂,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注重管理环境细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德国学校非常注重管理育人,后勤工作与教学工作截然分开,完全社会化,由后勤服务公司管理,精打细算,节约开支,报刊个人订阅,私人上网打电话一律个人付款,交通车辆有偿使用,住房费用一律个人承担,真正做到“企业文化进校园”,将“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做到极致。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没有口号式的宣传教育,要求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学校既注意对学生的技能和理论培训,又要求学生树立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保证今后生产的产品达到高质量,服务达到高水平,在社会具有高信誉,在企业具有高效益。

(六)建立严格多方评价,采取“宽进严出”考核

德国职教教学质量通过严格合理的教考分离等管理机制监控下实现。因此,以骨干院校建设作平台,调动和发挥政府、行业协会、行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和社会等评价贯穿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保证一定的淘汰率,特别是保证现有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健康发展,健全“双证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宽进严出,提高职业技能证书和毕业证书的含金量和权威性,提高社会对职业技能证书的认可度,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动力,保证教学高质量。

(七)倡导德国同行工作作风,大力提高工作效率

德国同行工作时全心全意,生活中尊重他人隐私,做事以不妨碍他人的生活为前提,工作和管理非常讲求效率,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每个学校和企业’单位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置精干,机构的设置完全按教学或生产需要设置,除了学校或企业负责人,只有两三个负责事务性工作的人员,其余都是既能教学又能管理的专业人员,每人都分管不同的专业内容,很少有其他人员机构。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职业态度、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高效的工作效率、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了德国产品质量蜚声全球的基础,印证“求真务实”的确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是普世皆准的道理。学院骨干院校建设,除了发扬“5+2”、“白+黑”精神,更需要精简机构,明确职责,在“创新每一天”校训指引下,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工作效率,把每一项工作按校风“精益求精”的要求一丝不苟落到实处。

(八)坚持“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建设,深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柏林汽车职业教育中心等学校,并没有多少豪华的建筑和宽阔的校园,但有学院“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的“知音”,有“教学工厂”的亲切和熟悉身影,如将整个旧工厂改造成大学,将旧厂房改造成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室,按专业领域、按知识模块进行建设,配备有完善的安全设备,教学媒体和实习设备齐全,先进程度紧跟生产实际,完全满足教学需要,设备的利用率很高,真正做到“厂校一体”。因此一所职业院校办得好坏,关键在于它的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办出特色。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