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需要“社会关怀”

铁路评论   2015-03-08 16:02:43  205浏览 作者:大业

四名零零后熊孩子怨父母管太严,偷钱买车票结伴逃学,幸亏被细心的广铁民警在车站拦下。(3月5日广州日报)

这样的新闻一出,舆论矛头毫无疑问直指孩子的父母亲,出奇一致的纷纷谴责父母太苛刻,虐待小孩,更有甚者打出反对家暴的旗号乱喊乱叫。有人会说,孩子之所以会有出去透透气、周游世界、逃避父母的任性行为,根子还是在父母身上;何必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恶劣教育方式,归根结底还是父母没有用合适的方式来教育好孩子。这样的指责并非不无道理,自古就有“孟母三千”“ 画荻教子”“不教之教”这样的良好教育方法,都是有成功先例的,难道不可以借鉴?非要对孩子“棍棒”相加以求达到教育的目的。

可是,如果总是这样简单的对待类似的事件,总认为“养不教,父之过”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父母便了事,恐怕无益于问题的妥善解决。

当四个孩子懊恼于比较艰苦家庭条件,父母要求严厉,经常会打骂他们,一点都不自由的相似境遇之时,他们选择了偷钱买火车票结伴逃学,离家出走,而不是向亲戚、左领右舍的长辈倾诉寻求帮助,甚至没有向学校的老师或者街道居委(村委)寻求帮助。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从中暴露出来的已经不是简单的家庭教育问题了,孩子们的“无可奈何”反映出了社会对他们关怀的缺失。

熊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通常具有极大的好奇心,破坏力和充沛的精力。他们无厘头的要求和行为往往弄的你不耐烦乃至抓狂。此时此刻,父母亲是熊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熊孩子的种种偏差行为必须进行矫正,甚至做一些合适的处罚也无可厚非,否则便有失责之嫌。这是对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而言。然而,一些比较困难的家庭,孩子的父母要为生活终日忙碌,难免疏忽了对孩子正确的教育,甚至没有能力让孩子上学接受更好教育,他们也无可奈何。这个时候不禁要问我们的社会保障机制在干什么,难道社会存在的这个弱势群体不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吗。熊孩子的出现正是说明了这个弱势群体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怀。

四名熊孩子在娄底车站派快引起了广铁民警的注意,并及时得到了帮助,这就是一种社会关怀。然而,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相对这么大一个群里来说,这一点关怀也只能是车水杯薪了。

所以,帮助这样的弱势群体不仅需要我们每个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关怀,更需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来关怀熊孩子们的成长。(文/大业)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