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 守护着这里风景

铁路评论   2024-07-31 22:08:10  0浏览 作者:孙靖琳 王云奎 张文龙

青山、绿水、白桥,还有蜿蜒的站台、长长的火车。。。。。。

30多年前,王紫清、唐继泽、罗小平三个小伙一起来到紫阳,被这里美景所吸引。每天巡查线路、确保安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渐渐走进了画里,也变成了画里的风景。

30年后,他们不再年轻。而大山无言,人亦有情。他们的故事是青春也是历史,美丽的“风景”仍在继续,等你来读……

当兵:就当好兵

1982年,王紫清、唐继泽、罗小平三人,怀揣对军旅生涯和美好人生的向往,来到天山脚下,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兵。

“我们仨年龄相同,都是高中学历,又来自同一县城,在火车上就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快人快语的唐继泽很快打开了“话匣子”。

集训结束,三人分在了同一个团。“当时,我们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干,干出成绩。”王紫清说。

很快,当兵第二年,三人你追我赶,相继当上班长、副班长。罗小平还在全师计算盘技术比武上获了奖。

“我们约定,一块进步,一个不能落下。”每月难得的2天休假,三人总是聚在一起学习、练兵。

临近退伍,他们同时入了党。

入路:哪里需要去哪里

1986年,退伍后,三人作为复转军人一起分到了安康电务段——紫阳信号领工区。整个领工区不到40人,9个站9个工区,每个工区3、4名职工。

襄渝铁路有着“空中铁路”和“地下长廊”之称。紫阳信号领工区管辖9个站,说是在家门口,除了紫阳,任何一个小站想要回家都不容易。

唐继泽清楚地记得,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在钢轨上打眼,塞钉线单补双。罗小平算了一笔账:3个人负责2个站、大约5公里;塞钉线12米钉一根,每根1.5斤,还要抬着打孔机。“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连饭都不想吃。”

90年代初,小站的条件非常艰苦。每有列车停靠,大伙会不由自主涌上站台,从熙熙攘攘的车厢里感受一下那久违的热闹繁华。

信号设备又称“铁路的神经”,面对密如蛛网般的线路,特别遇到设备疑难杂症,三人有些手足无措。而三人谁也不认输,工作之余纷纷捧起业务书来,每日跟在师傅身后,问长问短。业务和经验就这样一点点厚实起来。

而他们也逐渐收起青涩和稚气,变成襄渝线上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哪里搬,三人被打散、分到不同的工区。

两年后,罗小平第一个当上了工区工长。唐继泽受到表彰奖励、王紫清成为段职工代表……大家虽然很少见面,但相互的联系一直没中断。

抢险:一刻不曾停息

时代如列车隆隆向前,不曾有半点停歇。他们在陕南的青山绿水间,养护设备、确保安全,让列车速度从最初的时速30、40公里每小时至现在的时速100公里。

而期间,一次抢险,使他们有了短暂相聚、终生难忘。

2010年7月18日,紫阳-向阳间山体滑坡,泥石流顺着磨石沟大桥涌入一侧隧道。

“自己从隧道另一侧进入,一路小跑,隧道内来回10公里,第一时间接通了上下行区间电话,把情况传了出去,为抢险争取到更多时间。”等到王紫清把电话接通后,才感到脚底板钻心地痛,脱了鞋才发现脚底早已磨出了血泡。

下午5点多,雨水裹挟着山石,形成巨大泥石流,漫上铁道线,很快没过膝盖。远在另一个工区前来增援的罗小平背着一捆被履线,冒着摔倒的危险,冲向隧道,短短200多米走了半个多小时。排查设备、确定位置、处置险情、一刻不曾歇息。

而唐继泽是第二天到的。看到桥上的信号电缆已经掉落,二话没说,爬到沟底,用一根麻绳捆住,一名职工在桥上拉,一点点艰难的复位。

这次抢险因为苦、因为累,更因为心里急,显得短暂而漫长,但是大伙劲拧成一股绳、取得了最后胜利。事后,他们一起受到段上表彰。

心愿:多带几个好徒弟

时光荏苒,随着铁路技术进步,沿线半道小站逐步撤销。到2018年,原先9个工区只剩下紫阳一个工区。因为工作需要,分开33年后,三人又聚在了一起,仿佛当年的场景重现。

“驻站最重要的要有责任心,漏报任何一列车,都可能造成不安全问题”罗小平说,虽然两个老伙计年龄大了,但是对工作的认真如初。平时,王紫清驻站、唐继泽防护、罗小平作业,三个人就是一个电务最小作业单元。

每年春节期间,王紫清都要把当年刚来的小年轻带回家里吃一顿饭,感受“家”的温暖。这个习惯已经保持多年。

“最大的心愿,就是多带几个徒弟,把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传下去。”去年全段一次性招聘6名干部,紫阳工区正、副工长同时聘干,成为一段佳话;今年,紫阳工区一名大学生走上了管理岗位。就在4月份,王紫清退休了。原来的三人行,老伙计们只剩下两人。

盛夏的紫阳,漫山葱绿。就在几天前,退了休的王紫清又来了一趟工区。三个老伙计相约在河边栽下几棵桃树、垂柳。

“今年年底,我们仨都退休了,就让这些树替我们守在这里,看着我们的铁路事业、看着我们的年轻人一天天更好1王紫清看看远处的大山、线路和站房,那是他看了三十多年的风景画,依然满是不舍。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