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载执着心 岁月无阻笔耕路
铁路评论 2022-11-13 23:14:09 0浏览 作者:郑能良今年59岁的叶志权,在凯里工务段玩“笔杆子”已整整36年。提起这,他颇有感触:“说实话,这些年没睡过几宿踏实觉儿。有时候晚上只要想到好的词汇,心里都激情澎湃,马上起床舞动键盘。”笔耕不止的36个春秋,在这名老通讯员的心中已深深烙下了“大爱”二字。个中甘苦,他自有一番体悟:“笔从心动,字出心言。让我能够共情、共感、共享这个世界。”
1986年,担任凯里工务段轨道车运输班长的叶志权,主要负责全段线桥路工区的材料运输、送达工作。每当闲下来,他就开始用倔强的文字,寻找反击的力量,寻求搏击的勇气,淬炼内心,使自己真正坚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些出自他笔下的文字,能够使人慎思、给人温暖、给予力量。特别是从1994年从事宣传工作后,为宣传基层、服务基层,他曾连着一个星期在办公室睡沙发,起早贪黑带着几个业余通讯员到一线采访,第一时间挖掘报道工务人春运、防洪、暑运、冬运、夜间作业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爱什么,做什么,才会激发心灵的潜力,书写出最美工务人故事。”
叶志权不仅心细,还善于动脑筋。这些年,收获满满,5本厚厚的剪报,3000余篇各种题材的采用稿,给予了他不忘初心,继续坚持下去的源动力。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至2018年度,他连续两年被成都局集团公司党委评为“优秀通讯员”。
从事宣传工作30余年了,付出的艰辛自不必说,这是因为叶志权被一种力量支撑着,那颗对山区铁路的热爱痴心不改,愿意为奋战在一线的职工献出满腔热情。
文字是可以温暖的,带来感动。人是有温度的,于是叶志权也赋予了文字以温度。他的每一种想法,每一次经过雕琢的文字出现在报刊台网上,总能感染一部分身边同事和一线职工。他采写的《小站人,扛起责任与大爱》、《小站雕塑群》、《相伴白杨》、《守望危岩》、《六个鸡火了,小站人忙了》等新闻稿件被《贵州日报》、《西南铁道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羊城晚报》、《贵州都市报》等媒体刊播。
笔耕可以修身养性,变急性子为稳性子,叶志权在写的同时,也在思考,犹如在咀嚼东西,写得越多,嚼的越仔细,慢慢能修正错误的人生观点。为了了解基层山区工务人的工作、生活状况,他经常深入生产一线,那些扎根山区、不怕吃苦、忘他工作、乐于奉献的工务人,时常让他感动不已。那些熟悉的名字,黝黑的面庞,动人的故事成了他笔耕的主要元素。
30余年里,叶志权经常主动放弃休息,深入一线抓“活鱼”。他看到工务人冒着严寒酷暑战斗在管内605.540公里线路上,处理线桥路病害,检查桥路设备,常年扎根坚守小站……他被生产一线工务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叶志权每天不厌其烦的伏案写稿,键盘在手底下噼里啪啦作响,有了灵感,敲出来的是真谛,没有灵感,敲出来的是随想。他的每一种想法,每一次经过雕琢的文字出现在报刊台网上,总能感染一部分身边工务人和读者。
一分耕耘自有一分收获。叶志权在文字的海洋里遨游,如饥似渴的追逐着钢轨人生的美好,仅2022年1至11月,他就被报刊台网采用和转发了1150余篇文稿,可以说是一个大丰收的年景。
“再苦、再累、年龄再大,也得撑着,咱干的是这活儿,就得担这份责任。”一晃几十年过去,叶志权已进入中年,他把那些小站和小站人的故事,在时光中发酵,在岁月中酝酿。这个过程,类似酿酒,经历了无声的巨变,最终呈现出醇厚甘美的味道。斗转星移流光逝,人生五味一杯酒。
多年来,叶志权舍小家顾大家,即便回到家也是沉浸在键盘嘀嗒声中。有一次,他忙着赶写一篇现场特写,到晚上21点才匆匆完稿,四岁多的女儿在沙发上已经睡着了。他轻手轻脚给女儿盖上了毯子。女儿突然醒了:“爸爸,你就爱电脑?从来不爱佳佳。”一提起这些事,叶志权的鼻子就直发酸。从孩子记事起,一到暑期就嚷嚷着要去姑姑和小叔家,他也总是很爽快的答应。可每次都没有兑现过承诺。
作为站段业余通讯员,一名讴歌一线工务人的“歌者”,叶志权没白没黑忙碌的身影,周围的入都真切感受到了,这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追梦的执着和深刻理解。(郑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