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通“慢行”模式中品读“民生幸福”
铁路评论 2021-05-18 20:30:30 0浏览 作者:戴治国跨行陕甘川三盛终年无休、最低票价仅1元……这列往返于陕西宝鸡与四川广元间的6063/4次普速列车,运行六十余年,虽几经车次变更,至今仍是联结大山与城市的重要纽带,沿线百姓赶集、上学、探亲都离不开它。(5月12日南方都市报)
目前全国保留了81对公益性“慢火车”,这些慢火车开行的地方多半为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区。慢火车的开行,实现了山区村落间的互联互通,增进了人与人的交流,成为了链接大山内外的“摆渡人”。由此可见,“慢火车”服务的触角早已延伸于交通出行之外。
“慢火车”有些平凡而又不平凡。平凡之处在于“慢火车”都是我们曾经熟悉的“时光列车”:慢速、低价、亲民。不平凡之处在于处于“高速”的当下,依然还保留着这样的“慢行”模式,服务于偏远山区百姓。可以确定的是,“慢火车”不仅解决了山区群众交通出行的刚需,还承载着村民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时光匆匆、铁韵悠悠,慢火车热闹着略显寂寥的乡村,幸福着大山百姓的生活。
喜闻乐见的是,近年来,许多“慢火车”服务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老式风扇换成了空调,锅炉烧水换成了电热水器,车厢里更卫生也更整洁了……乘车环境好了,旅客的出行体验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也更加饱满了。对于那些身处大山深处、“慢火车”是重要交通载体的群众来说,“慢火车”的存在,串起了他们的幸福小日子,也搭载着他们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有人担忧:“慢火车”多经偏远贫困地区,票价几十年不变,普遍运营亏损,坚持“慢行”似乎并不符合市场规律。言外之意有些浪费。其实,账不能这么算。“利民之事,丝发必兴”。造福群众不能囿于计算经济效益。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发展不仅是国家的宏大叙事,更关乎个体的切身利益,是具体而微的。
“交通是基础,最终是为群众便利和产业发展服务的。”交通是经济发展的硬性支撑,而慢火车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人民富裕的重要交通工具。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坚持开行“慢火车”彰显了公平、共享、进步的交通情怀。永葆初心、砥砺恒心,始终坚守“慢火车”,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也就是在用交通的力量赋能乡村腾飞的羽翼。 (戴治国)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