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餐桌上的“富足”,倒逼文明的“缺失”

铁路评论   2020-09-20 23:01:19  229浏览 作者:匡向梅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关于粮食问题一直是人们生活的头等大事。

可是在我们身边也总会发生一些浪费的现象。餐桌上开始出现浪费现象屡见不鲜。大量的残羹剩菜出现在食堂、餐馆、饭店里,不禁令人痛心,扼腕叹息。

曾经朗朗上口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流传了千百年脍炙人口的诗向,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成人们的“ロ头号召”。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浪赍现象曝光让人陛目结舌,也引发人们更多深思。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徳,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一直以节约为本,认为穿衣服能够御寒,吃饭能够吃饱就足够,他还教导儿子“俭朴为荣,奢侈为耻。”

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生活极为俭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他主动减薪,不吃鱼肉水果。

周恩来吃饭一粒也不浪费,偶尔洒到桌子上的一粒饭,也一定捡起来放进嘴里。即使是盘子里剩的菜汤也要用开水冲冲喝掉。

忆苦思甜。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靠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人民翻身过上了好日子。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老百姓安居乐业,充分获得幸福感、自豪感。从餐桌上可口的大米饭、丰盛的美味佳肴折射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当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可为何餐桌上的“富足”, “逼退”文明素质的缺失?主要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认为“日子好了,浪费一点没关系”,由此,节俭意识逐渐淡化,渐行渐远。加上社会上“好面子”攀比、奢侈之风与陋俗,助长着“浪费不以为耻、节俭过时”的不良风气蔓延,导致浪费现象时有发生。细想,我们吃腻味、习以为常浪费的粮食,正是一些偏远贫瘠的贫困地区人们为解决温饱问题最基础的生活保障。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浪费粮食不仅是文明素质的可题,更是关乎国家安定繁荣的头等大事。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面对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中国在疫情中通过“大考“,落实“六稳”、“六保”应对风险挑战,稳中求进,虽然在粮食产量喜获丰收,但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全球粮食紧张局面,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要“居安思危”,清醒认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国与家的基础保障。浪费不仅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进步,更成为阻碍老百姓走上康庄大道的绊脚石。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由此可见,俭,徳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社会氖国,全民开展“光盘行动”是当下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决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氖围。

近期,铁路各部门纷纷以抖音、短视频、微博、漫画等多种形式在职工食堂、各公共场所、列车上开展“光盘”行动,守护“舌尖上的浪费”。不少铁路职工食堂开始以自动餐等形式进行点菜,“一次不点太多”、“吃完了再点”的等饮食模式有效减少浪费。同时餐饮机构建立健全食品节约机制,抓好宣传,从食物采购源头、制作加工、销售环节等精打细算,抓细抓实,杜绝粮食浪费。

“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一位中国老百姓应尽的责任。从自身做起,正确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道徳文明价值观,全民积极行动起来,外化于心、内化于行,传承中华美德和艰苦朴素的作风,提升全民精神文明素养,风清气正,遏制社会上“铺张浪费”不良风气的蔓延。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杜绝浪费、节约粮食”任重而道远,久久为功。只有端牢手中的饭碗和粮食,オ能长久守护我们的幸福生活。(匡向梅)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