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炒作“高考状元”成为捧杀优秀学生的利器

铁路评论   2020-07-15 18:00:46  164浏览 作者:王红峰

7至10天后,各地2020年度的高考成绩即将出炉。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年年要求不炒作高考状元,但高考状元仍成为一年揭榜时最受瞩目的“明星”,是媒体、教辅机构、学校和社会争相追捧的“香饽饽”。

其实,对高考状元的追捧,背后是对应试教育的迷信和强化,迎合的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陈腐价值,突显的是地方政府和学校抓应试教育的政绩,无疑是一种低劣的考试文化。

同时,“高考状元”也成为捧杀优秀学生的利器。捧杀典故出自《风俗通》。《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过分地夸奖或吹捧,使被吹捧者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导致堕落、失败。理科状元杨仁荣就是被捧杀的典型例子。2018年,“高考状元大学肄业失联9年,母亲癌症晚期盼见儿一面”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故事主人公杨仁荣从小成绩优异,2003年以县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是,杨仁荣在大学之后与父母断了联系,直到母亲病重才回家。没人知道他这些年为什么不回家,而在杨仁荣的自述中,他称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喜欢看书,想做一个物理学家。讨厌在工厂跟图纸打交道,觉得自己创业一年可以挣上百万。他表示承认自己不是天才是挺痛苦的一件事。

状元制造≠成功教育。孩子成为高考状元,只能说孩子在高考时发挥出了超常水平,也只能说分数不错而已,并不代表今后就一定能够成才。此前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高考只是人生第一步,以后的路还很长。被捧杀的理科状元杨仁荣当他认识到自己不是天才时非常痛苦,以致失联9年不回家乡、不见父母,这也是过度热炒高考状元惹的“祸”。

对于高考状元,北京第四中学原校长刘长铭曾有这样一个“马拉松说”:“今天得了很高的分数,并不能够证明他以后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曾经认为现在优秀的学生将来一定会优秀,但是实践证明并非如此。这就如同跑马拉松,你在前100米、前200米的时候可能跑得非常领先,但是并不能够说明你20000米以后还能够领先”。

一次的成功,不等于一生的成功,一次高考状元,不等于一生都是状元。获得“高考状元”的大学生,要理性认识高考状元的头衔只能表明自己在一次考试中发挥出色,进了高校的大门后,自己又和其他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临的是全新的竞争平台和标准评判,最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和宁静的书桌,切忌“自我膨胀”。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