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革命”既要满足舌尖欲望,也要赢得社会口碑

铁路评论   2020-05-13 21:53:07  191浏览 作者:广州北车辆段  夏文博

在餐饮行业,一嘲餐桌革命”正在兴起。全国多地纷纷发布行动公约、出台举措,推广以分餐进食、公筷公勺为标志的餐桌文明。(5月5日 《人民日报》)

我国的餐桌文化历史悠久,从古代到现代,随着历朝历代的逐步更替,我国餐桌文化已从启蒙、认知、关注到高度重视和调整阶段。从2002年之前的更多注重用餐礼仪和习惯,随后重视科学饮食、提倡绿色环保、反对浪费的文明餐桌行动逐渐在社会升温。

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餐桌文明的关注点持续膨胀,从按需点餐的理性消费、拒绝浪费绿色环保消费,转变为公筷公勺卫生进食、分餐分食健康消费。这让笔者不禁想起了铁路部门为加强疫情防控常态化出台的餐车不再接待就餐政策。

众所周知,人们乘坐铁路出门旅行,在餐车上吃一顿美食,是一件很满足的事,既能观看、享受沿途的风景,也能满足腹中味蕾。尤其是高铁增加点手机点餐服务后,旅客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高铁,这个平日来人们乘坐的交通工具,瞬间成了舌尖上流动的中国,成了独有的高铁餐桌文化。

餐车不再接待就餐政策,表面上看似不近人情,但深层含义是铁路部门为的是守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防止疫情通过铁路蔓延而出台的有效性措施,笔者发现,目前对于铁路餐车不再接待就餐这一话题,一开始的确有些网友提出了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不在餐车就餐回到座位上在狭小的空间吃饭很不适应。但后来支持的舆论铺天盖地,究其原因是,不少人认为铁路部门率先进行餐桌革命,为了是通过提高安全健康管理能力来提升全社会战胜疫情的信心,值得弘扬。虽然铁路部门大胆改革了来之不易的“铁路餐桌文化”,但赢得了社会的口碑。

我们再说一下大力推行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笔者认为,共餐制最大的弊病在于,许多病原微生物可以借由餐具传播,增加了共餐者交叉感染、罹患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如实行公筷公勺、分餐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病原微生物的途径和概率。虽然部分人仍然不适应,尤其是供餐企业要承担一时的不便和经营成本的压力。但从分餐制、公筷公勺的经济社会效益和长远目标上来看,利大于“弊”是毋庸质疑的。笔者要着重说明的是,每一次餐桌革命的开始,都是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再到行动自觉的过程,就像铁路部门推出的餐车不再接待就餐政策一样。

笔者相信,虽然今年疫情影响国人餐桌上的文化,但新一轮“餐桌革命”带来了的新气象,正在不断呈现出来。新餐桌文明正在积累升温而引发质变。当人人都对公筷公勺、分餐制等形成了依赖,社会舆论就有了,口碑自然而然也就广而告之了。(广州北车辆段  夏文博)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