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梦添砖加瓦——致铁轨上的“耕耘者”

铁路评论   2019-11-01 21:45:03  197浏览 作者:魏蔚

今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中国高铁一线科研工作者围绕“中国高铁科技创新”与中外记者进行交流,与会者无不感慨于中国铁路科技的喜人进步。今天中国高铁已成为一张通向世界的漂亮名片,这份荣耀背后离不开科研工作者们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钻研。(10月30日人民日报)

   谈起中国高铁,稳、准、快等关键词很具代表性,能同时具备这几项素质,可见中国高铁技术之深、强、新。令世界惊艳的是,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我们仅用了十年。有德、美、日等先行者在前,中国的高铁建设有了可借鉴的空间。但令人自豪的是我们未曾依赖于借鉴他人,能有这份底气与一代代默默坚守自主科研的专家人才密不可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高铁大丰收背后是默默付出的“耕耘者”们。

    之所以称其为“耕耘者”,在于他们的勤恳、朴实。他们以双手一点点构筑伟大的高铁“长城”,正如辛勤的农人用汗水栽培禾苗。08年京津高铁一声呼啸,定格为历史的瞬间,我们将掌声送给闪耀世界的“中国快车”,也应将掌声送给为之筹备数年的科研工作者,因为这收条高铁之所以能稳定运营至今,达亚毫米级别的超高精度调准系统功不可没。

     世界赞赏中国敢于在第一次尝试时就冲击核心技术的勇气,这勇气来自日积月累的研究中逐渐树立的自信。成功背后总有千白次失败的试验,以350km/h的“中国速度”问鼎世界的“复兴号”历经5年才得以面世,让公众看到最完美的一面。复杂的中国高铁网也是“世界之最”,我们的高铁网之所以如此庞大、密集,关键在于克服了“地形关”、“天气关”。无论沙漠戈壁还是高山险岭、崎岖冰原,一道道铁轨从不因极端环境而退缩。因为我们的列车足够强大,从小小轴承到内燃机,全副武装的“子弹头”所向披靡。如果没有科研者身体力行、实地考察,很难诞生如今专适于极端区域的列车和轨道。

   一则关于科研劳模李会杰的报道引人生敬,这位检修工前辈以自家阳台为工作室,竟研究出20多项发明。这位前辈默默无名,却在最朴实的岁月里完成伟大的贡献。不问浮名,但求真成绩——有这群耕耘者在,复兴路上的铁轨就架稳了。(魏蔚)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