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铁路榜样王庭虎: “巴山精神”最美的传承者

铁路评论   2019-08-16 21:17:23  218浏览 作者:李聪

20世纪70年代,铁道兵挺进秦巴山区,用鲜血和汗水建成了襄渝线。此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代代铁路人来到巴山,培育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为基本内涵的“巴山精神”,被陕西省委誉为“新时期的延安精神”。

1988年,19岁的王庭虎走进巴山线路车间成为一名养路工。青出于蓝,他很快从师傅手上接过接力棒,默默坚守岗位31岁,守护着襄渝线最难养护的一段线路,带领工区职工实现了41年安全无事故,俨然成为“巴山精神”最美的传承者。

艰苦奋斗,“巴山虎哥”敢闯敢干,有一股坚忍不拔的虎劲。继承师傅的“衣钵”以来,坚守岗位31年,在大巴山深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脚数清44160根轨枕,查清44160颗扣件有无松动,安全养护秦巴山区襄渝铁路81公里线路、78座桥梁、58座隧道,徒步行走超过16万多公里,消除安全隐患3700次以上,一个人走了6个长征之路。他总说:襄渝线是一条流着烈士鲜血的大动脉,我们要是养不好,实在对不住筑路烈士们。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养护着这条生命线,告慰着先烈,保障着铁路安全生产。传承这种艰苦奋斗的“巴山精神”,让“巴山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务实创新,“巴山虎哥”刻苦钻研,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智者。所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王庭虎坚持实事求是,在实践工作中出真知。创立“巴山标准”,他总是跟工友解释道:标准松一格,火车通过时的风险就增一分。上千万旅客的生命安全攥在养路人的手里,检查必须精细精细再精细;坚持标准化作业,保证检修质量,是关于列车安全运行、旅客生命安全得大事,丝毫不可以出错。王庭虎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出道岔养护四步法、大兵团移动式作业等线路养护法,保证了线路设备优良运行,创新运用北斗卫星导航传感系统监控山体病害,成为山区铁路防汛抗洪工作的“千里眼、顺风耳”,实现安全生产31年,也确保工区安全生产持续稳定。传承这种务实创新的“巴山精神”,让“巴山精神”得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无私奉献,“巴山虎哥”乐于助人,有一颗不忘初心的赤子之心。王庭虎由衷的希望“巴山精神”得以传承永续,对新来的青年职工寄予厚望,希望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帮助青年职工找准人生定位,传授毕生所学,积极培育人才,激励青年职工发展成长。为了弘扬“巴山精神”,带头创立巴山群众体育品牌,举办运动会、篮球赛、篝火晚会等活动,丰富巴山职工家属业余生活,共创巴山文化家园;倡议创立“学雷锋爱心小站”,为巴山乡修路架桥,给孩子们捐款助学。传承这种无私奉献的“巴山精神”,让“巴山精神”得以百花齐放、常结硕果。

文化精神是一股流淌着的活水,永远以鲜活灵动的生命姿态而生长。巴山线路工区在祖国的版图虽是一小点,但却是全国铁路的一处精神高地。以王庭虎为代表的一代代巴山铁路人成为“巴山精神”最美的传承者、践行者。执笔至此,自己虽有幸成为一名铁路人,却自行惭愧,理应传承学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李聪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