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京张,智能模式突显大国力量

铁路评论   2019-06-18 13:07:36  201浏览 作者:罗文杰

6月12日上午,随着北京北站外的清华园隧道进口最后一组500米长钢轨精准落位,这条被冠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基础工程”“北京冬奥会重要交通保障设施” “中国铁路发展‘集大成者’”“智能高铁示范工程”等诸多殊荣的“中国制造新宠儿”——京张高铁完成了全线铺轨工作,为今年9月联调联试和年底开通运营提供了有力保证,再一次将“中国高铁”这张闪亮名片推向了全世界。

作为我国第一条首次采用自主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设计时速为350公里/小时的智能化高速铁路,世界上第一条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的高寒、大风沙高速铁路,多项新技术的运用使京张高铁自2016年正式动工以来,一直受到外界广泛关注,成为备受各国追捧的新时代“智慧”铁路。

  为什么说京张高铁是“智慧”铁路呢?智能施工、智能设备、智能运营的“三位一体”智能模式成为其最好注解。

首先是智能化建设。如自北京北站引出后进入的清华园隧道,由于其地处北京城区核心区域,需穿越三处地铁线、7处重要城市道路、90余条重要市政管线,成为了建设过程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为了攻克这个高难度、高风险的技术难关,京张高铁项目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自主研发了包括施工参数、过程监测、地质预测等全过程可视化动态管理的“可视化智慧施工系统”,让整个机械化施工作业环环相扣、严丝合缝,在不破坏名胜古迹、不影响城市生活的前提下完成了全部施工,犹如外科手术般的施工精准度让世界称赞不已。

其次是智能化设备。要保证智能化系统正常运行,智能化设备必不可少。为此,京张高铁的工程师们设计出了不少“多面手”“千里眼”“顺风耳”,诸如搭载几千个传感器,具有感知、修正、自动调整,能直联全国大盾构数据指挥中心的世界最先进“天佑号”盾构机;能提前分配材料,大大降低人力劳动的接触网腕臂自动预配平台;能监控降雨情况和渗水情况的“自动控制降水与预警”系统与“深孔测斜”监测项目,此外还有新型材料机器人喷涂防水、AR辅助施工智能安全帽、集水槽安装安全操作平台等“黑科技”频频亮相,让全世界围观京张高铁建设的观众叹为观止、大呼过瘾。

再次是智能化运营。如果说智能化建设和智能化设备让京张高铁具备了智能化平台,那么智能化运营则让京张高铁真正将智能化带到了广大旅客身边。在京张高铁的智能化运营中,最亮眼的莫过于列车的全自动驾驶设计,可以完成动车组加速、运行、减速、停车、开车门等一系列作业的自动控制。基于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将每一个桥梁、车站,每一处钢轨实时状态通过传感器连接至电脑,为线路实时“体检”;可将全线10个车站连接在一个“大脑”,并利用其对各客站的灯光、温度、湿度等设备设施进行统一调控;打造媒体车厢,通过高速互联网实现北京冬奥会实时转播,同时,还有智能机器人、电子客票、站内站外导航融合、环境舒适性监控系统、能源管控系统等新技术的大量投入,这些都将成为旅客的安全、便捷、舒适出行的有力支撑。

百年之前,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施工建成的铁路干线在这里建成,“人”字形铁路的创造性设计闻名于世;百年之后,京张高铁励精图治、厚积薄发,用一项项革命性技术创新再一次让世界刮目相看。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京张”出现在祖国各地,会有更多“智慧线”“示范线”承载着中国梦奔向世界各地,让我们拭目以待,一同为中国高铁事业发展点赞。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