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摆渡

铁路评论   2019-04-30 10:40:52  201浏览 作者:刘如意

“如果生命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摆渡人?”一本好书就是这样,抛出一个问题,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让你自己在书中找答案。《摆渡人》的封面看起来是压抑的,天空一片黑压压的乌云,浓云密布,湖水底下也是像墨水一样的黑魆魆的,只有中间的湖面泛着金色的波浪,有一条小船在湖水中央,上面有一个小人,很孤单。但是当你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这个情景在故事中是全然不同的,这个小人充满力量和勇气,心中全是希望,没有一点退缩和胆怯。

15岁的女孩儿迪伦很不幸的在火车事故中丧生,崔斯坦是负责接应她的灵魂去往天堂之路的摆渡人。天堂之路上也没有一帆风顺,迪伦在历尽波折之后爱上了崔斯坦,而摆渡人——崔斯坦这个外表十五六岁的帅气的男孩儿,他送迪伦去往天堂只是他的“工作”,或者说是职责和分内之事。不曾想动了“凡心”爱上了这个与众不同的灵魂——迪伦。

没有崔斯坦的死命协助,迪伦无法脱离荒原让灵魂进入天堂。她需要崔斯坦,她更是深爱着崔斯坦 。而崔斯坦的形象也是在人间的迪伦心目中“爱着的”男孩儿的模样。崔斯坦就是迪伦最需要的那个人,他把她摆渡出充满恶鬼的荒原进入了天堂。

如果把《摆渡人》仅仅作为一个玛丽苏式的爱情故事来阅读是浅薄的。爱情,救赎,宿命论.....一切尽在其中!

“每个人都要穿过他们自己的荒原。”当我们直面死亡,生存和爱,哪一个会是最终的选择?相信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这都将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而迪伦这个勇敢的女孩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爱,选择了相信,相信生命的美好与本真。整个故事扣人心弦,心绪到现在还悸动不已,似乎自己和书中的迪伦、崔斯坦跨越每一座山,一起被恶魔追杀,一起到达每一座安全小屋,又在这种匆忙而又凶险的日子里了解彼此,用爱保护着对方。不禁深深地感铭于他们的勇敢无畏,用生命呵护着对方。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张爱玲曾写道:“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间,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遇见了,也轻轻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孤独的河流,在缓缓流淌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种磕磕绊绊,艰难险阻,而你要相信,总有那么一个人,带你走过那段荒无人烟的岁月。太过美好以至于时光短暂到只能用“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来形容。若实在要告别,也要实在地感谢命运的馈赠。让你日后不论在这世界上遭遇怎样糟糕的生活,只要想到某个角落还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你就会有孤独前行的力量。相信爱,相信永恒,有些东西,是不管经历多少变故都不会改变的。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1这是张德芬的名言。而小说摆渡人正是对这一理论最好的诠释。荒原上的所有情景,都是随着灵魂的心里起伏辗转变迁,或乌云密布或晴空万里,都是每个灵魂内在的投射。包括死后的摆渡人的造型。迪伦的荒原无不是她自己内心的写照,喜怒哀乐瞬间就会使得荒原上风和日丽或狂风大作。我是我的环境的主宰、我是氛围的创造者。荒原如此,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难道不是吗!心念一动,境物则动,世界不是什么,只是我们的眼光。到底这个世界是唯物还是唯心,我不知道!我只能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如果一味地服从命运,不知道争取个人价值,那么“尘归尘,土归土”,惶惶度日何不是种好的选择,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等同,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当今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下,现实中人的精神幻灭,人性异化扭曲。就如荒诞派戏剧大师贝克特在等《等待戈多》中提出的哲学命题一样,一直在等待,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消极悲观与绝望存在其中,现世是如此的幻灭,故人性亟待救赎,使每一个现世灵魂重新燃起对这个世界的希望。或许这就是《摆渡人》所要表达的救赎命题。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我灵魂的摆渡人”。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