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做人为那般

铁路评论   2019-02-20 10:01:17  248浏览 作者:叶志权

笔者发现,总有这样一种人,一生是靠别人来成全的;工作是靠投机取巧完成的;成绩是靠团体来实现的;“滥竽充数”的本事不减当年的南郭先生,更不用说对单位发光发热了。他们骨子里透出了媚性,毫无尊严的虚度人生大好光阴。

笔者不知道这种人是不是生来没有骨气?为了一己私利,竟没了人格,没了尊严,靠阿谀奉承捞昧心钱,你能保证你的一生就不会发生变化吗?如果继续下去,那你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吗?

笔者尤其痛恨这些靠别人庇护生存的人,相比之下,那些能力限制能够努力工作的人还能够原谅,因为,勤能补拙,即使工作效率不高也有积极工作的愿望,只是耽误了一些时间而已。而“滥竽充数”的人就不同了,混迹在能者中虽然暂时没什么问题,一旦需要自己动手就问题严重了。所以,笔者以为,如果发现一个这样的南郭先生,就该及时进行组织调整。管理的力度大了,自然就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否则,单位管理只能是“隔靴搔痒”式地流于形式。

上面说的这种人虽然是少数,或许也不会给单位造成太大的危害,但这样的人,所作所为给管理者间接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那就是人们会认为是管理者的失察,才会有这样的人在单位的舞台劣质的表演。

一位见识很广的朋友讲,一些单位的管理,颇具“人性化”。他说有一个人,尽管工作多年,没有任何建树,巧的是校友升迁,突然一夜春风来,找到了依靠,到了重要岗位。为了工作的开展专门为其配了“秘书”。遇到棘手的事,就有了使唤的人了,根本不需要亲自动手了。造成这样的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关系代替了原则,反正有人揩屁股。这个朋友说,铁板钉钉的岗位职责从此荒废了,履职尽责的担当成了“秘书”的分内事。那是因为,管理机制的缺陷携带了大量的污泥浊水,这些被污染的诟病一旦传染到了管理者,就要了“秘书”的命。朋友调查其后果,是人心涣散,怨声载道,工作滞后。

这个朋友还惋惜地告诉笔者,过去经常一个人干的活儿,到了这类人身上,就变成了那些踏踏实实人的负担。想当年,工作之余,为了完成本职范围内的工作,大家经常是加班加点,毫无怨言,虽苦犹乐,而且干劲十足,废寝忘食,可惜这样的情景少之又少了。

扪心自问,这样的管理现状,不能说不是单位自己造成的吧?

如果这令人发指的行径不能在强化管理的同时加以遏制的话,那么,这样的单位最后一定会在十字路口徘徊,难以走出一条全新的路来。

笔者呼吁,为了单位的明天,为了优良传统更好的传承,如此的管理再也不能“灯下黑”了,惟愿能够把那些堪当大任的优秀分子充实到管理层,实现单位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