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变迁,牵动游子归乡梦

铁路评论   2019-01-14 11:38:09  212浏览 作者:孙建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不知不觉,2019年春节已近在眼前,一年一度的春运大迁徙也即将开始。据悉,2019年春运从1月21日开始,到2019年3月1日结束,共计40天,节前15天,节后25天,全国铁路春运预计发送旅客超过4亿人次。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车票”,乡愁在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萦绕在远方游子的心间,每年春运都承载无数游子浓浓的思想之情和对家人团圆的热切期盼。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相对较少,那时的春节前后人口流动性还不是很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越来越多内地人员离开家乡奔赴东南沿海一代地区务工经商,每年春节前后中国大地都会上演一次候鸟大迁徙。从1954年起就有春运记录,到1980年“春运”两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上,再到如今“春运”已经成为大家过年不可缺少的话题。

50年代到70年代的春运是一场奢侈的出行。那时候物资稀缺,人口流动性校列车多为闷罐车和绿皮车,速度慢,环境差,冬季车上取暖要靠烧锅炉。但对于那时大部分人来说,火车票仍是一件奢侈品,能够坐一次绿皮车和软卧车,成为当时很多人的梦想。

80到90年代的春运像一场战争,改革开放后与日俱增的外出求学务工人员和相对赢弱的铁路运力形成鲜明对比,“农民工”一词首次出现,春运逐渐成为全国性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时铁路运力不足,私家车更是极少出现,很多人拥挤在售票大厅彻夜排队买票,火车成为大多数人唯一的回乡途径,有时好不容易挤上车还会被列车员扔下行李,因为超载人员太多压死弹簧,列车无法启动。忍受着拥挤、杂乱、缓慢的列车,怀抱着回家过年的喜悦心情,成为那个时代很多人难忘的回忆。

2000年后的春运变得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铁路有了长足的进步,至2018年运营总里程达到13.1万公里,先后7次提速,“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陆续投入运营,铁路进入高铁时代。“八纵八横”铁路网的有序建设以及大秦铁路、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世界性工程的建成让行驶的列车遍布神舟大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驾车、飞机、大巴等交通方式不断丰富着人们回家的方式,春运的紧张程度有所缓解,但每年铁路依然是人们过年返乡的首选,春运的中坚力量。伴随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铁路的运营管理更加人性化,2011年铁路推出12306网上购票和电话购票,让更多人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到回家的车票。实名制车票的实行彻底打击了“黄牛党”倒卖春运车票的违法行为,让购票变得公平、公正。为方便旅客乘车出行,提升旅客乘车体验,铁路部门还相继推出全车wife、人脸识别、刷卡进站、高铁外卖、微信支付、打折车票、候补购票等一系列利民惠民措施。在春运前铁路部门都会进行调图增开列车,让更多旅客不但“走的了”,更要“走的好”。

世界上最美的风景,永远都是在回家的路上。“春运”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旅行,一列列飞驰的列车承载的是无数游子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家人的殷切思念。建国70载,春运历经数次变迁,不变的是游子的归乡梦和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未来的春运旅途会更加美好。

孙建伟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