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的今世前生
铁路评论 2018-10-27 12:41:28 185浏览 作者:陈震离“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123日上午10时许,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一声宣布,金秋十月的伶仃洋上,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的港珠澳大桥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建成通车,飞越沧海百年的历史风云,再次向世界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的自信与豪迈。(中国广播网)。
10月23日的这一天,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了仪式、庄重地发出了大桥正式开通的话语,自05年的建设港珠澳大桥的计划提出,三年的准备、难以计数的会议、谈判和争议、为期九年的工程建设。当年文天祥抗元失败的伶仃洋,吹来了秋天的风,在珠海尚未冷却的空气中踊跃,一样的“辛苦遭逢起一经”,一样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同的是,此时在人们的心里,充满着十足的喜悦和振奋。
在很多人们眼里,似乎中国人就是天生擅长于基础设施的建造,诚然,祖先们热爱生活热爱建设自己的家园的血液已经流转在我们的身上很久很久了,但是这并不是认为做到这项浩大艰难的工程便是理所当然的。让时间回到2005年,我们就可以明白当时的人们,遇到的什么样的困难。港珠澳大桥分别由三座通航桥、一条海底隧道、四座人工岛及连接桥隧、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和港珠澳三地陆路联络线组成,通航桥与人工岛、连续梁式桥不谈,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主要三点:首先,缺乏技术力量和资金支持;其次,港珠澳大桥需要建造一个在外海水深为50m以下的沉管隧道,大约为6.7公里,但在05年之前,全国从没有在外海建设过类似的工程;最后,当时全国上下建设的沉管隧道的长度,加起来不足4公里。可以说,除了人力与金钱是相对好解决的问题,其他的都还是问题。
2007年,曾经负责建造中国最大跨径悬索桥“润扬大桥”的负责人林鸣,为了处理好隧道的问题,去了世界各地桥梁工程进行考察,然而并没有人可以接受难度那么高的工程,现有的财力也无法满足国外的高额技术费用,于是人民深深感受到了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没有在技术上达到先进水平,便会一直受制于人,自我研发之路便开始了。各行有各行的门道,彼此不经过了解,很难知道这是一项多么困难的工程,我们从一个侧面来表现一下,总长6.7公里的隧道,需要用33节、每节8万吨,长宽高分别为180/38/11.4m的钢筋混凝土,在水深50m以下的伶仃洋安装而成、而第一节沉管的安装成功是在什么时候呢?工程开始的第四年,也就是在2013年的5月1日,经过九十六小时的漫长努力,终于在劳动节这一天顺利安装成功。
直至2017年的5月2日清晨,劳动节刚刚过去不久,终于实现了沉管的合龙,就当大家欢呼最辛苦的工程圆满结束了之后,负责人林鸣得到了合龙出现16公分的偏差,极力要求调整,冒着对接失败工程延期甚至出现事故的危险,与其他人员经过精密的计算,再进行精切的调整,终于将偏差缩小到了2.5毫米,自此,有过40年的桥梁经验的大国工匠林鸣,终于放心地睡了一个安稳觉。
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中旬的时候,又一个考验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17级的“山竹”台风登陆广东,引起了议论纷纷、甚至有人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去猜测桥梁的坚固程度。中国气象局在9月16便发布辟谣文章称,“山竹”进入南海后,风力已削弱为15级,设计强度原本就是可抗16级的台风。目前主要的应对方法是除了加固桥梁之外,一般人工削弱台风的措施是向台风中特定部位(比如台风眼)的对流云播撒大量的成冰催化剂,改变台风的某些结构,使最大风力减弱,以减轻其危害,当然对于超级台风来说,使用人工削弱,不但可能无效有可能发生连锁反应出现更大的灾害,至于有些网友想象的使用导弹甚至原子弹来削弱台风,其实只是妄想,除了对投放地产生甚至比台风更大的危害,中央气象局通过微博解释,一个成熟台风释放出来的热量,相当于每20分钟引爆一颗千万吨当量的核弹,每小时释放的热量等于2600多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因此对于台风来说,不过是一潭池水激起一些涟漪而已。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珠海等珠江西岸城市可以实现直通香港,而不需要通过过深圳,能够进一步吸收香港的经济力量,对香港的经济力量起到引流的作用,未来将会促进广东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也缩短了中国内地与作为金融枢纽的香港及博彩业的澳门的旅行时间,加强这些城市的商业联系,而未来的发展,我们静候佳音。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