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让“扶贫列车”开出新高度

铁路评论   2018-07-17 13:42:05  193浏览 作者:张鹏

7月15日,28名移民转移就业群众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银吴客专工地,他们将靠勤劳的双手,一起分享铁路用工扶贫的“蛋糕”,逐渐改变贫穷落后的生存面貌。据了解,此次建档立卡贫困转移就业,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在扶贫工作中结合实际,针对固原市原州区剩余劳动力有务工需求而“量身定制”的务工扶贫活动,采取日计件工资标准发放薪酬。(7月15日宁夏新闻网)

贫困就像毒瘤,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人类社会文明,让千万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不能搬开这块文明之路上的绊脚石,人类社会就永远无法实现共同的美好愿景。既然贫困是人类社会的毒瘤,就不能采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笨方法,而是要找出病灶所在,治本为上,通过调理来提升人类社会整体健康程度,形成良性循环,生成对“贫困”的天然抗体。

当前,扶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冲刺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只有把精准扶贫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对象识别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事派人精准、措施到个人精准,这样才能保证脱贫目标的有效实现。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近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再一次加大了对原州区的帮扶力度,除了从传统的教育、基础建设、养殖种植业发展、运输、医疗卫生等多方面推动原州区扶贫工作以外,还针对固原市原州区剩余劳动力开展了“量身定制”的务工扶贫活动。

不难看出,中铁总所采取一切有针对性措施的本身就是希望结合自身的优势,让当地老百姓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一起分享来自铁路发展成果的大“蛋糕”。

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铁路的开工建设与开通运营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但现实经验也告诉我们,从宏观到微观的扶贫需要的方式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如何将“致富经”带到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个体,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铁路建设需要大量人员,铁路运营同样也需要。将当地贫困人口作为铁路建设和运营的优先考虑人选,经过培训让其实现家门口致富显然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道路。很显然,此方法的推出不仅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也为更多国有企业在扶贫方面开创了一项可以借鉴的成功模式。

精准扶贫,关键在方法,贫困群众需要自力更生,但创新模式的引导作用也很重要。从开行在贫困山区里的“扶贫列车”到铁路建设运营项目中融合扶贫的思维,展示的是国有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创新思维和勇于担当。

扶贫需要精准发力。“扶贫列车”驶进原州区,只是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一个实际案例,铁路部门以“扶贫列车”为纽带,不仅让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挖掘,更是带动贫困地区驶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让“脱贫致富”在民众面前更加看得见摸得着。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