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陪读”,孩子“三能”低下不容忽视!
铁路评论 2018-05-28 09:46:52 159浏览 作者:王红峰为了让孩子考上好的大学、中学,由中小学生的父母组成的“陪读大军”已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在城市家庭中,陪读比例远远高于这个数字(5月26日中国教师报)。看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禁发声:家长“陪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怎能提高?
“陪读”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这种现象在县城中小学体现得尤为突出,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陪读现象的产生既有农村学校减少引起分布失重、县域内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弃农助推陪读潮、家长唯学习心态不安全心态跟风心态助长陪读潮等原因,还有学生自理能力差、学生产生不良行为、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存在缺陷等因素。陪读既有减轻学生生活负担、增加学习时间、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即时监督、实现有效沟通,改善学生的生活和健康状况等积极影响,但陪读的消极影响也非常突出,除了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外,更是造成孩子独立思考能力低下、自我生活能力低下、人际交往能力低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将失去生活的最大乐趣。”平时经常听到有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独立性太差,在生活上依赖父母,在学习上还是依赖父母。做作业时一遇到不会做的题,自己不思考就问父母,让父母帮助完成。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父母。有个别家长对孩子往往是“陪读”、“陪写”、 “有问必答”,这对发展孩子的思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任何简单的题目,都需要通过思维来完成。特别是数学,有些题目在家长看来很简单,但对孩子来说还是要动一番脑筋的。如果家长轻而易举地把做法告诉孩子,那么,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养成不动脑筋而依赖别人的坏习惯。陪读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学习上,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连一次洗碗的活都不让干,造成很多学生自理能力降低。据相关媒体报道,一个已经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的学生,因为妈妈不能再陪他到北京读书,在生活中,他陷入了混乱?冬天里他不知道该添衣服,甚至穿着拖鞋去天安门。最终,这个可以攻克学业难题的优秀学生,因为理不顺自己的生活,逃回了家……人们探寻原因时发现,他从上学起,一直由妈妈帮他打理除了学习以外的一切,有时为了不影响其读书,妈妈会一口一口喂他吃饭。自理能力低下的学生将来到社会上如何自立?陪读家长的另一个任务就是看管孩子不能随便与人交往,即便是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也要被追问、限制,更不用说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往来了,造成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无法寻求别人的帮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孙云晓曾经说过“没朋友比学习不好更可怕”。不少陪读家长对孩子人际交往有着明显的限制,不同程度影响了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网络对135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0.5%的受访学生曾为寝室矛盾而感到烦恼,67.6%的受访学生曾想调换寝室。67.6%大学生不能适应宿舍生活的数据,显示了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上所存在的问题。毕竟人是社会的产物,每个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而这个社会化的过程必须是一个相互合作或妥协,最终找到合适位置和关系的过程。
儿童发展的理论揭示:儿童发展依赖于成年人,又独立于成年人,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但这种依赖性是暂时的,随着孩子的成长,独立自主性将是其发展的主要内容。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往往表现出不信任的态度,总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甚至是包办,从而剥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空间,不可避免地在孩子身上表现出独立性差、不会独立地处理等问题。陪读,它以一种紧随在侧的姿态,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但伴着“陪读”应运而生的却是一个个“长不大的孩子”。 由于陪读父母太勤劳,反而养成了孩子的惰性,由于太关注孩子的学习,孩子反而变得没有责任感和自觉性,学习目标不明确,以为是为大人学的,对大人产生依赖性。长此下去,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是保证孩子成绩优秀的关键,是孩子将来成材的前提,是培养健全、独立人格的保证。可见,父母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该狠心的时候要狠心,把操心、关注默默地放在心里。家长们,移开你们呵护的羽翼,让孩子们自己去飞翔吧!唯有这样,雉燕才能炼就一双坚强的翅膀,在蓝天下放飞梦想!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