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第三方网站收费抢票 消费者还需理性对待
铁路评论 2018-01-19 14:22:48 195浏览 作者:牛保玉春节抢票大战进入白热化。明日起,就可购买除夕(农历腊月三十)火车票了。因为除夕当天是2018年春节法定节假日第一天,所以选择当天乘坐火车回家的人不在少数,抢票难度可想而知。(中新网 1月16日)
春运越近,火车票就越抢手,这几乎是每年春运购票的惯例。为了抢到一张回家的车票,不少人试图向第三方抢票软件“寻求帮助”,这也让第三方购票平台的所谓的“光速抢票”“加速包”“VIP快速出票”“至尊VIP极速出票”等增值包服务火了起来,但殊不知在消费者购买了这些所谓增值包服务后,仍没有抢到票的时,要求退还增值包服务费,却发现商家售后电话难打、款难退,投诉久拖不决。
第三方抢票软件并非春节回家的良方。更重要的是,“30元光速套餐”、“50元加速包”、“火车票合成器”等,不仅让人花了冤枉钱,而且还是后患无穷的。购票者在第三方网站购票,需要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极有可能被第三方网站利用来注册账号,致使个人信息被泄露,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造成行程冲突、反复核验身份证等不便等。可见,“病急乱投医”并不可龋
最近几年,网上购票等便捷服务逐渐代替了以往的彻夜排队抢票。不过,在消费者在享受网购便利的同时,第三方购票平台似乎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利用人们迫切抢到票的心理,玩起了收费可以“提高抢票成功率”的猫腻。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忽悠”人的噱头。首先,第三方购票平台所谓“提高抢票成功率”的增值服务,其概念十分模糊,真的能否抢到票?抢到票的几率又是多少?在服务条款里一概不提,很明显就是一种欺诈消费行为。其次,利用人们急于购票的心理,提供所谓的抢票增值服务,说白了就是在打法律的擦边球。
第三方购票平台推出的各种抢票噱头,仅靠消费者擦亮眼睛,辨别真假,是不够的。笔者认为,相关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大第三方购票网站监管力度,要求第三方购票网站在提供增值服务时,明确该服务的具体内容,防止利用各种噱头骗取消费者钱财。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