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高铁”仍需突破“三座大山”
铁路评论 2017-07-20 17:05:29 168浏览 作者:孙思可7月17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在27个主要高铁客运站推出动车组列车互联网订餐服务,这也标志着国家铁路首次将餐饮服务大门向社会开放。该消息除了吸引消费者眼球外,也让众多餐饮企业跃跃欲试,其中拥有互联网技术与点餐业务优势的外卖平台更是垂涎于铁路这碗“饭”。(7月17日 北京商报)
作为中国最大的运输企业,铁路餐饮的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2016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达到28.14亿人次,相比2015年增长百分之十一,但铁路餐饮的需求量似乎未见增长,反而饱受诟玻究其原因,无论是传统的“餐车文化”还是铁路委托餐饮企业销售的“盒饭文化”,都难以满足“高速”出行时代的出行体验和服务品质。因此,如何将“食在高铁”的全新体验成功渗透到铁路运输当中,将是餐饮企业与铁路部门合作的关键。
首先,铁路的运输性质对于时间要求异常敏感,而当今外卖配送的大局却是配送员的配送效率参差不齐,而列车不会等人,极有可能在旅客下单之后不能准时收到餐品,配送的标准难以达到准时要求。餐品在配送员和车站,车站和列车交接的过程中,若遇客流高峰期,定会出现晚点误点。因此,配送难是摆在改革面前的第一座“大山”。
其次,食品安全亦是摆在“合伙人”面前的另一大难题。当今餐饮和外卖平台加盟商家众多,食品种类和质量良莠不齐,食品安全性缺乏严格管控。前不久,某餐饮平台更爆出外卖“黑店”“幽灵商家”等丑闻,这对于以安全为天的铁路企业来说,定是严令禁止的。在旅客运输途中,若因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各类风险,铁路毫无疑问要负一定责任。因此,如何帮旅客把好食品安全关,亦是现实中必须解决的另一座“大山”。
最重要的是价格的定位。很多旅客都向铁路部门反映高铁上的食品售价偏高,这也成为阻碍旅客在车上订购各类食品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与平台或餐饮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上,如何节约成本,为旅客奉送物美价廉的食品,仍是未来“食在高铁”的切实要求。
笔者认为,铁路企业和餐饮行业的合作还需长期磨合。就前期合作来讲,无论是纯餐饮品牌,还是平台配送商家,铁路企业都应选择正规品牌旗舰店进行合作。一方面,餐饮店本身可以为消费者就食品安全把关,食品加工有监督保证;另一方面,配送时间的选择上也更具系统性,售价方面也可以做到公开透明。
“食在高铁”才露端倪,就势必会掀起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但无论是哪方面的进步,归根到底获益的仍是广大旅客。期待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铁路餐饮的每一次创新都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惊喜。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