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闲拾笔(十四)

铁路评论   2017-05-22 09:32:22  215浏览 作者:周安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静静的窗外,又下起了绵绵春雨。淅淅沥沥,滴滴哒哒的雨滴,不停地敲打着老周的耳鼓,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诗一般的意境。

在柔和的灯光下,老周捧着书本正与“贤达之人”心语时,一阵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把他从静默中拽了回来。

电话是幺兄弟从攀钢打来的。电话那头,又是吵又是闹,又是吼又是骂,还伴有清晰的摔杯声,简直就像攀枝花火爆的太阳、燥热的天气一斑。“深更半夜,这是咋的了?喝酒了?两口子吵架了?还是别的什么情况?”老周一头雾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稍事平息后,幺兄弟还是气不打一处地讲到:“那个家伙太不像话了,背着我干了很多‘坏事’。从小我把他接到家里,花钱供他上学,想办法为他安排工作,为他张罗找对象,操心为他买房子,对他那么好,可他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那是什么东西?太没素质了。三哥,我想不通呀,我心里有气呀,早知是这样的结果,当初我就应该不管呀-…”

幺兄弟指的“那个家伙”是四兄弟家的二儿子。老四英年早逝,弟媳外出打工,留下儿子“龙虎”一对。老爹要求老三和老幺各管一个,包括吃注上学、工作以及成家立业。老周和他幺兄弟都按老人的要求做了。

如今,“那个家伙”大学毕业了,单位安好了,工作找好了,翅膀长硬了,幺爹也就不要了,一切就可以胡来了。

幺兄弟有气,想不通,发火,骂娘,甚至摔东西,都可以理解,但也大可不必。

在现实生活中,书读得多,读得久,文凭好,学历高,就应该有素质,就应该有修养,就应该有文化,就应该感激、感恩。其实不尽然。能做到这一点,那肯定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了。

什么是文化?著名作家梁晓声用了“四句话”给予了概括。“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一般人都能做到,那他就不是一般人。

可是,能做到吗?现在有些年轻人,父母付出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应该的。生朝满日没电话,出门在外不问候,长年累月不回家。有困难了,遇麻烦了,就找父母了,就来“啃老”了。反而,父母的良言听不进,多说一句不耐烦,话说多了还反感。这些现象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啊,亲生子女都这样,何况“那个家伙”是侄儿呢!

上,对的起天;下,对得起地;对“那个家伙”问心无愧,就足矣!

至于“那个家伙”,今后何去何从,是感激、是感恩、是孝敬,由他去嘛。“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将来是做小人、做好人,做一个有修养、有素质、有品德、有文化,对国家、对社会、对单位、对家庭有用的人,还是成为千夫所指、万人唾弃的人?都由他去吧!何必为“别人犯下的罪过,来惩罚自己”呢?值得吗,肯定不值得!

电话那头的幺兄弟,听了老周那和风细雨、深入浅出、“润物细无声”的劝导,虽然抚平了兄弟难以平静的心情,却破坏了他享受窗外春雨带来的难得的美好意境……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