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铁道兵精神与铁路高职文化建设

铁路评论   2012-11-26 19:31:41  56浏览 作者: 田明山(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一、铁道兵精神的科学内涵

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铁道兵精神。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同样地也是当代中国主题下的精神支柱。它内涵的强烈的时代价值和高贵品位,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职业教育、职业文化建设的形象教材。

铁道兵精神的核心内涵是“艰苦奋斗、志在四方”,这与我们当前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并无二致。艰苦奋斗,一方面说铁道兵的工作艰苦——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另一方面说铁道兵的生活艰苦——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当年的铁道兵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中国的铁路;志在四方,指的是铁道兵战士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愿景——“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要让“锦绣河山织上铁路网”。这个愿景是崇高的,是伟大的。从历史的大视野看,“艰苦奋斗、志在四方”为主题的铁道兵精神,是铁道兵战士用智慧和汗水写就的历史华章,包含了漫长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要传承和光大的传统作风。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脱下军装依然是个兵”,告别军旗仍然是一支劲旅,薪火传承,军魂永铸。所以,铁道兵精神既是一种概念,一种内涵,一种财富,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追求,一种资源,是具有铁道兵的传统文化。成为鼓舞人、激励人、鞭策人的力量源泉。

改革、创新、建设、发展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社会物质资源相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对活跃。然而,社会上出现的浮躁现象和不和谐音符也不容忽视,学生的实用主义、员工的拜金主义、官员的功利主义倾向形成一股暗流。这股暗流虽然并不是主流,但它产生的能量是很大的,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是不可低估的。所以,社会需要一种理念来充实,社会、企业、事业,官员、员工、学生,都需要一种“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道兵精神作为支撑。这与产生于河北平山的“西柏坡精神”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口”,习惯上我们称它为“两个务必”。就是这“两个务必”,1991年9月前任党的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视察西柏坡时重新提起,2002年12月现任党的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视察西柏坡时再次强调。应该说。党的三届领导人如此高度重视“两个务必”,与我们要弘扬“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道兵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铁道兵精神是“两个务必”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是理论概括与实践行动的结合。

因此,铁道兵精神的时代价值,就在于:不怕困难、不怕艰苦,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大无畏精神是支撑条件;敢于挑战、敢打硬仗,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的战斗气节是行为准则;精心组织、精心施工,拼搏进取,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时代内涵;团队合作、争创一流,服务社会、贡献人类的精神品格是最终目的。实践也证明,这支20世纪的“铁军”。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无论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无论承担什么样的工程,在铁道兵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面对生活艰苦,他们都能够任劳任怨、勤奋工作;面对艰险工程他们都能够精心组织、科学施工;面对特殊工程他们都能够不畏艰险、敢打硬仗。任何情况下,他们都在铁道兵精神的感召下。艰苦奋斗、争创一流。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力量的传承,20世纪末在跨越9省98县的广袤土地上写就“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京九精神,21世纪初在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锻造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精神。

二、铁道兵精神的高职教育文化功能

铁道兵精神的时代价值源于其自身的文化育人功能。铁道兵精神是全体铁道兵战士真实战斗情景的写照,是历经35年铁道兵历史的经验总结。她闪烁着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兵种在中国历史上的光辉。铁道兵战士奉献的青春和热血,用肩膀和身躯创造了人间奇迹。作为时代的精神品格,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价值取向的衍生和转化。

正是这种衍生和转化,铁道兵精神得以传承、发扬和光大,使铁道兵群体中能够涌现出一个个让人们崇拜和敬慕的英雄。获得“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的“登高英雄”杨连弟,被中央军委授予“雷锋式好干部”的梁忠孟,“硬骨头战士”张春玉,就是这个群体的缩影。35年来,先后被中央军委授予集体荣誉称号的单位17个、荣立集体一等功的单位4个;授予个人荣誉称号的32人、荣立一等功的96人。这个群体是铁路建设者学习的楷模。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内环境,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道兵精神?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姿态实现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艰苦奋斗、志在四方”是在延续中国文化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概念,本身就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消灭历史。昨天靠铁道兵精神,战天斗地创造了中国铁路的辉煌;今天依然靠铁道兵精神。为建设小康社会增砖添瓦;明天仍然要靠铁道兵精神,为建设平安和谐的中国贡献力量。

所以,以铁道兵精神建设高职教育文化,有其科学性和理论基础。这主要表现为:铁道兵精神是这个群体在中国这块红色土壤上形成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受众群体;铁道兵精神是“两个务必”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精神因素;弘扬铁道兵精神,在中国的铁路建设中显现出无比的威力,对于克服浮躁、虚夸、短视、功利等不利因素有着现实意义;以铁道兵精神为依托建设企业文化、职业文化、高职教育文化,使企业凝聚成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有着实践指导意义。其育人功能是其他任何理念和信仰都不可替代的。

三、铁道兵精神转化为高职教育文化的实践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领域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于建设职业文化、企业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探讨铁道兵精神的时代价值,最终目的是光大铁道兵精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将铁道兵精神转化为高职教育文化、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加快中国铁路乃至中国经济建设的步伐。

(一)将概念转变为力量,使铁道兵精神转变为职业文化、企业文化,学校教育是第一关

铁道兵精神弥足珍贵,然而毕竟会渐行渐远,挖掘、供养铁道兵精神至关重要。首先入学教育就需要植入铁道兵精神。在新生跨入校门的第一时间。就要针对新生特点,邀请铁道兵老战士和往届优秀校友做报告,讲传统,讲精神.宣传杨连弟、梁忠孟、张春玉等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用包含有铁道兵精神的办学理念、办学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陶冶情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用铁道兵精神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让学生一进校门就在头脑里打上铁道兵精神的烙印。在新生军事训练中,除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锤炼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吃苦精神。这种精神,最终将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走向“祖国需要的地方”。

(二)将内涵转变为追求,使铁道兵精神转变为企业精神、办学精神,实现校企融合是首要选择

兵改工的20多年来,尽管体制几经变革。人员频繁更替,但铁道兵精神一路薪火传承,文化积淀更为深厚。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艰苦奋斗精神没有变;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的志在四方精神没有变;校企融合、同兴共赢的产学结合模式也没有变。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院校探索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刚性和产学结合的弹性,使职业教育模式具有物质化、开放化和柔性化的特征;使企业管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改善工作过程管理质量,放大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空间。过去的铁道兵,与学员一起用肩膀和身躯编织中国的“铁路网”;今天的铁路建设者。需要与师生一起用智慧和汗水打造现代化的“钢铁运输线”。这个时代需要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科技项目攻关,共同组织施工项目生产,共同举办短期技术培训,共同进行职业资格考核,共同组织生产实习。共同进行招生就业。这就是新时期弘扬铁道兵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将财富转变为资源,使铁道兵精神成为高职教育文化的主旋律,校园设施具有基础地位

以客观实体存在的文化景观,是基于铁道兵精神建设高职教育文化的外在表现,是营造以铁道兵精神为主旋律高职教育文化的基础。以校园基本设施、图书资料为主,包括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等,应该有铁道兵的标识和形象;校园内广场、走廊、教室、雕塑、草坪等都应该有铁道兵的战斗历史画面、英雄人物肖像以及铁道兵后人创造的精品工程图片;校徽、校标、校服、学报、画册、校园网、宣传栏、宣传标语、指示牌[71等都应该有体现铁道兵精神的影像资料,具有历史传承性和形象延续性。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既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个学校的内涵和品位。

(四)将精神转变为行动,使铁道兵精神融入学校教育中,专业教育是第一要务

在教学工作中,要让铁道兵精神进课堂、进网络,进头脑。在中国近代史、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等课堂教学中,开设专题讲座,宣讲铁道兵战士“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的英雄事迹。广大教师要言传身教,既教书又育人,课堂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所学专业与国家铁路建设紧密结合。科学灌输与自我教育紧密结合,把艰苦创业、志在四方教育,铁路建设事业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中,与施工人员一起钻隧道、架桥梁,增强热爱铁路、服务交通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具备强劲的支撑条件,完善的行为准则、科学的时代内涵和高尚的精神品格。

(五)将精神具体化,使铁道兵精神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品格,课外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补充

以铁道兵为背景的高职院校,以铁道兵精神为灵魂,建设高职教育文化,是义务也是责任。举办“军魂永铸”专题报告会和“看望当年铁道兵”主题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课外活动内容。还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精心组织节假日、庆典日等常规性活动,办好文化节、体育节、科技(技能)节、读书节,要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奖、表彰大会等仪式类活动,办成传承铁道兵精神的经典文化品牌,激励师生珍视荣誉、珍惜传统。

铁道兵精神作为20世纪70年代的产物,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在当今以改革、创新、建设、发展为主题的背景下,仍然具有激励、鼓舞、鞭策的作用。作为概念,具有铁道兵血统的铁路职业院校,有义务、有责任把这种概念转化为教育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路建设新人。这就是基于铁道兵精神建设高职教育文化的本意。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