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祖精神 成昆之巅永不磨灭的“红色电波”
铁路评论 2017-02-07 09:11:08 166浏览 作者:周举在成昆铁路红峰站和瓦祖站之间,海拔2422米的成昆之巅是长达6300余米的沙马拉达隧道,这是成昆铁路的咽喉要道,而与生俱来的地下水发育,石质松散使这条隧道病害十分突出。据人民日报2月6日报道,成立于1970年的瓦祖线路工区职工,在这里默默坚守了40年,确保了成昆铁路的畅通。
这则新闻让笔者为之震撼。高海拔,长隧道,一群铁路人坚守了四十年,这是何等的悲壮与可歌可泣,这群平凡人从骨子里深深感动了我们。
成昆铁路这个叫沙马拉达的隧道,在大凉山深处,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后,为了应对该隧道因暗河冲刷,隧道多处地基下沉引起的轨道灾害,专门成立了瓦祖线路工区,专门负责该路段线路维护。
这里的艰苦不可想象,据笔者了解,人们买菜要坐慢车到喜得县城购买,来回也是几个小时,于是工区会专门安排职工一次买三天甚至是一周的菜。而用水也相当不方便,关键是这里除了火车的轰鸣声,可能再也没有其他声音了。孤独,寂寞,伴随着这里的铁路人。笔者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精神在支撑着他们。他们有家,有亲人,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为什么喜欢偏居一隅,与艰苦为伴。四十多年来,他们精心呵护着沙马拉达隧道,排除了一件件的线路病害,让通过这里的列车“高枕无忧”。同时他们还要经常辗转于西昌工务段管内各个大修施工作业点,承担自然灾害和事故抢险突击任务。他们的坚守,应该是是铁路人骨子里的奉献精神,铁道修到哪里他们就坚守在哪里,默默付出,无怨无悔。
我们为瓦祖线路工区的职工点赞的同时,也应该更多的地去关注铁路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同瓦祖人一样,为了旅客列车的安全,无私奉献着。春运以来,媒体将更多的关注聚焦在铁路人上,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刻的看到了这群幕后英雄动人的一面。
1月25日新华网用大篇幅报道成昆线上的孤石人,向我们展现了铁路人鲜为人知的一面。他们负责成昆线九里至南耳岗站169公里长的最危险路段,清理沿途孤石危岩。他们把松动的石头用水泥,钢筋固定,或者用钢钎将石头一点点敲碎清理走,保证列车安全。有时候一连几十天守在山上是家常便饭。饿了掏出冷馒头啃几口,渴了埋头喝两口山泉水,困了就把钢钎插在山坡上,靠着打个盹。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无怨无悔,保证列车安全,使成昆铁路并没如建成之初外国专家预言的那样变成一堆废铁。不仅在继续安全运营,在不久的将来,还有成昆复线穿过大凉山,给成昆铁路沿线的人民带来更多的福音。
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他们扎根凉山,在千山鸟飞绝的大凉山顶守护成昆铁路的精神,看到了“扎根山区,无私奉献,治山斗水,确保畅通”的瓦祖精神。这种精神是铁路精神的诠释和延伸,更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不断刷新着铁路安全运营的数字,提升着铁路发展的速度和实力。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万里铁道线上温馨演绎。无论是瓦祖工区职工还是成昆线上“孤石人”,他们坚守的就是一份责任和使命,就是对敬业最长情真挚的告白。正是他们的付出,才让我们的旅途变得简单而安全。因此我们对瓦祖精神不仅要大力点赞,更要继承和发扬。让瓦祖精神成为成昆之巅永不磨灭的“红色电波”。(周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