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化”的慢车让“年味”抵达大山深处

铁路评论   2017-01-19 10:41:50  0浏览 作者:胡婷芬

近日,新华社的一则报道,又让成昆线上的慢火车成为了热点。这列没有空调、没有餐车、没有卧铺的慢车犹如公交车,每一二十分钟停靠一站,成为沿线群众出行、赶集等首眩

慢火车的“公交化”并非源于它开行的密集,而是源于它频繁地停靠。正是这种频繁的停靠,才可以让铁路沿线的村民有车可乘,有地方可去。这列慢车和成昆铁路的历史一样悠久。当初是从攀枝花铁路支线格里坪直抵四川省府成都,行程近8百公里,却要运行二十几个小时。笔者在上学时经常坐这趟慢车,从西昌到攀枝花,每周都可以在车上看到铁路沿线村民的大框小篓,装的是土豆洋葱、核桃蕃茄,坐在车厢里,有时会冷不丁从座席底下窜出一只从编织袋里逃脱的小猪,在车厢里“嗷嗷”叫着乱跑。

翻开新华社拍的这一张张照片,你几乎看不到时光的变化。还是那些大筐小筐的蔬菜,还是那些穿着民族服装赶集的村民,还有跑通勤的铁路职工。这么多年他们似乎一直在这趟车上,从未离开,只是换了面孔,换了年岁。走上这列车,你会感觉到时光一下子倒流。

在这列车上,不变的还有二十几年如一日的火车票价。翻开火车票价列表,从攀枝花到西昌,近两百公里的行程,车费为14.5元,和当年笔者坐车时没有差别。这么价廉的交通,更多的也是体恤辛苦劳作、靠土地刨食的大凉山村民。

正是这列车,让大凉山的人民见识了外面的世界,见识了不一样的时光。多年来,这列慢车十几分钟一次的停靠,让更多小到村落的老百姓,可以有机会将自己种的农产品,运送到集市、县城等大地方去卖,然后换成他们需要的日用品,换成漂亮的衣服,好看的家具,从精神和物质上,拉近自己和大地方的距离。改革开放以后,更多的年轻人,坐上这列慢车,换乘快车,从一个个伸向大山深处的小站走出来,去打工,去求学,去追寻不一样的生活。脱贫脱困,似乎成了这列慢车多年来的使命和责任。

大凉山的贫困众所周知,有人将这种贫困归于土地的贫瘠,归于人的懒惰,但笔者认为,这种贫困和交通不便有着很直接的关系。想想背一筐土豆去十几里外的集市卖,几十斤土豆只能卖几块钱,不仅对生活没有根本的改变,还得赔上劳力、赔上栽种需要的肥料等投资。算来算去都是亏本生意,算来算去有谁还有种地的动力?而这列慢车,可以让村民们将自己的农副产品轻而易举就可以运送到外面去卖,可以说,这列慢车让铁路沿线村民脱贫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春节将至,村民们丰富的农产品运送到集上、城里,这些让城里人追捧的“土货”又可以丰富餐桌上的年夜饭了。而他们也可以购买贴在门上的春联、孩子爱玩的烟花、当地不产的海味、干货等,让年的开始红火,让年的味道浓烈。(胡婷芬)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