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现川黔铁路之美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

铁路评论   2016-10-19 16:43:43  217浏览 作者:赵忠、黄婷婷

“发现最美铁路·川黔线上忆长征”的“发现团”今日来到了贵州遵义。今年恰逢长征胜利80周年,而遵义又是中国革命的圣地,除了一窥最美铁路“芳容”,“发现团”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寻找、去重温红军将士们留下的故事。(10月18日新华网)

红军山、乌江渡、娄山关和遵义城等红色旅游热点散布川黔铁路沿线。30余名媒体记者、网络小编和铁粉,深入川黔铁路腹地,一路将参观遵义会议会址、赤水河、乌江渡口,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川黔一带开展战略转移的革命历史,热议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重拾川黔铁路的影像记忆,开启了长征精神的漫漫寻根之旅。

“长征”精神是建路之初的丰碑。在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众多条线路中,被称为“西南三线”的川黔铁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从50年代中期早早地就拉开了西南铁路主干网和新一轮铁路网的建设序幕。川黔铁路沿途地质复杂,奇峰耸立、沟壑纵横、谷深坡陡,工程异常艰巨,一度被称为“筑路禁区”。如今,川黔铁路碾过岁月的尘嚣,迎来了50岁生日。人们在为它的险峻奇景惊叹时,更为中国铁路人能突破“筑路禁区”,最终建成通车而由衷地惊叹。川黔铁路的建设者始终发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大家搭建工棚、种菜做饭、自给自足的同时,像红军长征一样,靠着双手双脚让铁轨一寸一寸延伸。从中国铁路史上最长的凉风垭隧道(全长4270米)、继武汉长江大桥之后长江上第二座大桥——白沙沱长江大桥再到横跨乌江天堑的乌江铁路大桥……勇夺多个第一。

“长征”精神是兴路之时的己任。“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古人曾经用“连峰际天、飞鸟不通”来描述贵州交通不便、环境闭塞的艰难。回首过去,“黔道难”正是贵州落后的重要根源。铁路建设一甲子,川黔、贵昆、湘黔等一批铁路相继建成开通,一批像中国最大的复合肥生产基地、中国三大磷矿之一的开阳磷矿和年产电解铝23万吨的贵州铝厂在川黔线旁拔地而起,煤炭、磷矿等纷纷外运,极大带动了沿线革命老区经济的发展。现如今,一场铁路的供给侧结构调整战役又悄然“打响”,除了已经通车的沪昆高铁贵州东段、贵广高铁外,黔渝高铁、成贵高铁、贵南高铁正在织密川黔的铁路网,交通的四通八达正在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加速汇集,大山深处的农产品搭上“快车”进入到千家万户,成千上万的旅客繁荣了沿线的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可以说,川黔铁路早已成为了支撑沿线工业、农业、旅游业的“钢铁支柱”,既给沿线经济发展带去新动力,又给沿线人民带去了新思想和新观念,进一步推动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长征”精神亦是护路之时的坚守。就在几个月前,受连日暴雨影响,川黔铁路岔滩站附近的雷吼洞隧道左侧边坡发生大面积滑坡,大量巨石坠落,将山下的川黔铁路严重毁坏导致中断行车。2趟旅客列车停运,5趟旅客列车迂回绕行,上万名旅客出行秩序被打乱。接到险情,千名抢险人员和大型挖掘机、装载机参与抢险救援。当天,铁路部门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遵义、桐梓车站转运汽车70余趟,转运旅客2200余人。他们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用辛劳的双手为滞留旅客列车“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经过2个多月的连续奋战,川黔铁路于8月20日恢复通车。

从建路、兴路到护路,川黔铁路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永不退缩,勇往直前,这是一种多么豪迈而乐观的精神!

川黔铁路不仅仅是一条铁路线,还是一段让人肃然起敬的英雄故事,更是一种让人拼搏进取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不仅属于过去,还属于未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走在新“长征”路上的铁路人接过了长征精神的“接力棒”。我们有理由相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注入了长征精神动力的中国铁路一定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赵忠、黄婷婷)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