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在创新发展的大路上
铁路资讯 2015-06-01 09:26:15 0浏览 作者:杨欣本报记者 杨欣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伴随着国家改革发展的历史脚步,中国铁路已经在高速、重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了中国铁路的崛起,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几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开拓创新,走过了65年的光辉历程,用智慧和汗水挺起了中国铁路的科技脊梁。
65年来,铁科人不分昼夜地跋涉在中国铁路现代化的追梦旅程中;65年来,铁科人责无旁贷地担当起科技兴路的使命;65年来,铁科人矢志不渝地坚守着行业服务的宗旨;65年来,铁科人见证了新中国铁路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b>以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唱响理想不倒的奋进之歌
</b>1950年2月28日,在新中国铁路恢复建设使命的召唤下,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所诞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的一座普通院落里。这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行业科研机构。当年9月,著名桥梁工程大师茅以升担任所长。1956年,铁道技术研究所扩编为铁道科学研究院,茅以升成为第一任院长。
铁科院的使命是什么?茅以升提出了 “一切为科研,科研为运输”的方针,指明了铁科院服务全路的发展方向。从此,铁科院开启了艰苦跋涉的奋进历程。
从20世纪60年代的成昆铁路科技攻关会战,到70年代开展青藏铁路冻土观测、援建坦赞铁路、参与南京长江大桥和汉江斜腿刚构薄壁箱型钢梁桥等技术攻关,到80年代承担大秦铁路万吨重载运煤专线、大瑶山长大隧道以及客运扩编、行车安全保障等重要科技攻关任务,再到90年代开展广深线成套技术攻关、既有干线提速试验、京沪高速铁路总体技术研究、京九铁路配套工程等重大攻关项目研究……
在共和国铁路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在中国铁路取得的每一项重大成就背后,都有一代代铁科院科研工作者默默奉献和勇于担当的身影。
65年来,一代代铁路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对梦想执着追求,对责任勇敢坚守,勇于挑战世界前沿科技。正是有了这份对使命的坚守与担当,作为中国铁路科技的主力军,65年来,铁科院为中国铁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b>以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唱响使命无悔的创新之歌
</b>65年来,铁科院以促进中国铁路科技进步为己任,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秉承崇尚真知的科学精神,推动铁路科技创新不断实现新突破,在铁路科技创新发展的大路上高歌猛进。
2000年,按照国家科技政策,铁科院转制成为科技型企业。2007年年底,铁科院更名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科院坚持 “行业服务为立院之本,成果转化为兴院之策”的新时期建院方针,围绕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重载运输、铁路信息化等关键技术领域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服务,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脱颖而出,推进铁路科技创新不断向前发展。
每天,CRH380系列高铁列车驰骋于大江南北,其背后有铁科人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身影。高铁,凝结着他们的执着和勇气;创新,已深入每一位铁科人的血脉与心田。
十几年来,铁科院首席研究员黄强率领团队勇挑重担,开展高速列车系统集成、方案论证、方案设计、技术设计、试验研究和安全评估等研究,在高速列车应用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领域取得系统性、创造性成就,为我国高速列车的诞生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在高速铁路轨道、桥梁、路基、隧道、工程材料等方面,铁科院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成果,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成套技术,建立了基于控制累积效应的高速铁路路基基床结构设计理论,形成了包括混凝土材料、施工、验收、维修等在内的多项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均推广应用于我国高铁建设中。
铁科院自主研制了3C型动车组制动系统、牵引系统与网络控制系统,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掌握了系统集成技术、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对实现我国动车组的持续创新、提高动车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铁科院作为国内承担联调联试任务的测试单位,先后开展了京津、合宁、合武、石太、武广、郑西、沪宁、沪杭、昌九、广珠、海南东环、京沪、广深港等几十条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近2万公里的联调联试工作,开创性地系统验证和评估了我国高速铁路的运行稳定性、平稳性、舒适性等指标,为保证我国高速铁路按设计速度开通运营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速铁路关键基础设施综合检测及评估技术”项目团队通过集成创新,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可对轨道、接触网、轮轨动力学等与列车运行相关的数百个参数进行实时检测,并实现信息的集成、共享与综合分析,最高检测时速达400公里。此项技术荣获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铁科院首席研究员周清跃率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将材料技术与钢轨应用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高速铁路钢轨标准体系,使我国高铁建设全部使用国产钢轨,没有进口一米钢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铁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载运输是世界铁路货物运输的发展方向。为实现我国重载运输目标,铁科院提出了总体技术方案,开展了关键技术研究及论证,开发了关键装备,承担了试验验证工作,掌握了世界领先的重载运输成套技术,助力中国铁路列车牵引重量从2万吨增加到3万吨。
围绕铁路运输组织、标准计量、质检认证、决策咨询、客货营销、经营管理、安全保障等,铁科院开展了大量行业服务和技术支撑工作。作为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铁科院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发了铁路客票系统 (12306)、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运营调度管理系统等,在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技术骨干作用。
65年风雨兼程,铁科院人才辈出,专家云集。这里先后走出5位院士——中国桥梁工程大师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专家卢肇钧、桥梁和铁道工程专家程庆国、岩土工程专家周镜、爆破专家冯叔瑜。
目前,铁科院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人员212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博士、硕士生导师229人。全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217人,正高职称196人,副高职称744人。
65年艰苦跋涉,铁科院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取得科技成果3500余项,获国家级奖励190余项、省部级奖励970余项。
凭借65年积累下来的雄厚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铁科院现已发展成为具有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创新能力,集科研、开发、生产、咨询等业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高科技企业集团。
<b>以新的起点新的追求,唱响信念不变的奋斗之歌
</b>“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的这句名言是铁科院几代科技工作者65年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也是一脉相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铁科院第一代科技工作者以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勤奋不息奋斗不止的顽强信念,迈出了共和国铁路科技事业坚实的步伐,完成了一部艰苦卓绝的创业史。在共和国铁路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他们是中国铁路科技的拓荒者。
这种精神财富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后继者们的精神支点和文化基因,在中国铁路全面步入高铁时代的今天,继续成为支撑铁路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65年艰苦探索,65年持续攀登,铁科院一路走来,已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铁科院立足世界铁路科技前沿,加快实施基础性、前瞻性研究;高起点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动车组和机车牵引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五大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有效发挥了 “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作用,极大地支撑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工程化、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对科技的反哺和支撑力度日益凸显。
作为铁路对外科技交流的重要窗口,铁科院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国际铁路联盟等几十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国际知名企业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担当了铁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科技主力军。伴随中国铁路创新发展的铿锵足音,铁科院依托综合优势,创新驱动铁路发展任重道远。
新的起点催生出新的追求,新的目标承载着新的梦想。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确定的创建铁路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和企业做强做大的新定位、新目标,铁科院将继续从65年辉煌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找到精神支点,传承精神财富,挺起中国铁路的科技脊梁,砥砺前行,奋发有为,追求卓越,勇敢而坚定地走在铁路创新发展的大路上,成就中国铁路科技创新的梦想!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