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山人”眼中的别样风景
铁路资讯 2021-10-17 09:05:23 0浏览 作者:■刘 晓 龚 萱 雷 钊
从空中鸟瞰,剑门山脚下的宝成铁路像一条若隐若现的长龙,静卧在崇山峻岭之中。四面危峰兀立,峰上云雾缭绕,宝成铁路上的唯一一处I级防洪看守点——K417防洪看守点便掩映其间。
现年58岁的王云贵是这看守点的一名看守工。看守点离乡镇较远,职工们吃饭只能靠自己带原材料解决。每次上班前,王云贵都会在家附近的农贸市场提前采购。
黄瓜、青椒各一斤多,共8元;卤肉不到一斤,27元。带着在农贸市场采购的35元的蔬菜和肉,王云贵踏上通勤之路,开始了又一轮的“守山”作业。
王云贵说,买蔬菜需掌握两个要诀:一是能保鲜,二是能一菜多做。因为冰箱要存放8个人6天的量,买多了放不下。
餐料准备就绪后,王云贵乘坐成都东开往广元的C6214次列车出发。“以前上班都是早上乘G308次列车到青川,然后换乘公交车到竹园坝,再步行2个多小时到看守点,通勤时间总共要花5个多小时。”受疫情影响,G308次列车停运,现在王云贵需提前一天出发,才能赶在规定时间16时前与对班办理交接。
王云贵说,同事们全住在宝成铁路沿线,家在德阳的李祥富通勤时间最长,需要8个小时。
因提前一天到达,王云贵在距看守点1公里外的宿舍休整一晚后,第二天中午前往看守点。
说是看守点,其实是用彩钢搭建起的十来平方米的白色小屋。小屋用钢板隔成两小间,一边为工作区域,屋内整齐地摆放着一桌一椅、一个文件柜,墙上挂着五张奖状,无声地向访客诉说着看守点的历史荣光。另一边是生活区,里面设有冰箱、电磁炉、“厨房”操作台。方寸之地,一应俱全。
站在看守点,既可以仰观崇山峻岭之上的蓝天白云,又可以俯视山涧河流。但王云贵眼中唯一的风景是山上的这一块块石头,“守好这片山,看住这些石头,不让它们危及行车安全,就是我们最大的职责”。
清点三色灯、短路铜线、防护旗、手电筒等巡视用的备品,与对班朱鸿洲办理完交接,王云贵背上巡道包外出巡查。在路上,王云贵向笔者介绍,K417看守点共8人,每两人为一个班,工作三班倒。“我今年58岁了,是这个团队的老大哥,在这里干了5年,还有两年就退休了。最年轻的朱鸿洲39岁,却是看守点资历最老的,干了有12年了。”王云贵说。
需要巡视的线路有550米,看守点设在靠中间的位置,巡视一个来回步行1100米。按1小时巡视一次的规定,一个班下来至少走8公里。
一路上阳光直射,没有阴凉的地方可躲避,没走到一半的路程,大家的衣服都湿透了。
“大太阳对我们来说不算啥,暴雨天才是最辛苦的。”王云贵说,一到下雨天,必须加大巡查的频率。一个班2个人,1人负责在看守点呼叫应答,另一人几乎整个班都在外面巡查。七八月份,很长时间都在下雨,这对“守山人”的体力和责任心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
“特别是晚上,暴雨一下,能见度更低。我们都是凭着经验对危险的区域加大检查力度,反复查看。”王云贵说,“风太大,常常能把伞面掀翻,暴雨顺着雨衣领口流到衣服里,加上雨衣不透气,一趟巡查下来已分不清湿透的衣服上是雨水还是汗水。一直穿着湿透的鞋子没法换,休班后回到宿舍,脚都泡得发白了。”
一趟巡查完毕,王云贵回到看守点,还没来得及擦去脸上的汗水,对讲机响起来了:“417防洪看守点,客车T7次接近。”王云贵答:“客车T7次,417防洪看守点正常通过。”
拿起对讲机站在小屋前,王云贵右手平举黄色信号旗迎送列车。待列车安全通过后,他回到屋里,在行车记录簿上认真记录列车通过的时间及车次。一天之中有170多趟列车经过该看守点,列车通行高峰期,王云贵和工友们平均每6分钟左右要接一趟车。
“有时忙得没有时间吃饭,我们常常是接班前炒好菜,做一次就放冰箱冷藏,至少能吃3天。工作间隙把饭和冷藏的菜蒸热,趁没接车就抓紧时间吃两口。”王云贵说。
虽然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铁道线一侧安装有能自动监测线路障碍的报警系统“护路神”,“守山人”还配备了一键式报警对讲机,但王云贵和工友们依然没有放松警惕。“让每一趟列车平安通过”是王云贵和工友们最朴实的愿望。
夜色袭来,四周的山变得模糊,白天的工作渐入尾声。
在西南山区,2447个看守点分布在宝成、成昆、成渝等铁路沿线,“守山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简单平淡的周而复始中,诠释着对工作的责任和热爱。
本文图片由龚萱摄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