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本机车驾照见证铁路发展变迁

铁路资讯   2020-07-19 07:37:31  0浏览 作者:

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东机务段,有这样一家人:祖孙三代都是火车司机,爷爷姜福临驾驶蒸汽机车,父亲姜爱舜驾驶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孙子瞿俊杰驾驶复兴号列车。

一家三本机车驾照,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和变迁。

蒸汽机车司机姜福临:“吃饭喝水自带,投煤拼的是体力和耐力。无论春夏秋冬,经常是浑身汗水透湿的状态。”

爷爷姜福临生于1934年。翻出泛黄的蒸汽机车驾照,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1952年参加工作,开的是解放型蒸汽机车。当年开蒸汽机车的那种辛苦,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从南京到常州之间来回一趟,铲煤近8吨,全靠司机一锹一锹送进锅炉。那时,司机室噪音大,烟熏火燎。煤炭、粉尘与烟灰随处飘,下班时我们全身上下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司机室没有电风扇,更别提空调了。冬天寒风刺骨,夏季热得像蒸笼。”说起驾驶蒸汽机车,姜福临有道不完的辛酸,“食物和水全部自带,投煤拼的是体力和耐力。无论春夏秋冬,经常是浑身汗水透湿的状态。”

安全是铁路的“命根子”,在那个年代,列车运行安全基本靠人眼瞭望和手动操作。姜福临珍藏着一张1970年拍摄的黑白照片,照片中他坐在蒸汽机车驾驶室内,从司机室探出身子,观察道口的信号灯。

姜福临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42年,直到1994年光荣退休。

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司机姜爱舜:“列车运行时车轮与钢轨碰撞的噪音很大,还伴随着柴油机工作的轰鸣声,当时,正副司机在驾驶室内沟通主要靠‘吼’,不知情的旅客听到,还以为我们在吵架呢。”

20世纪80年代,京沪铁路沪宁段蒸汽机车逐步退役,司炉工这个工种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1983年,爸爸姜爱舜成了一名火车司机,拿的是内燃机车驾驶证。爷爷姜福临看到后很高兴,笑着说:“姜爱舜是个幸运儿,赶上铁路大发展的好时代,再也不用像我那样‘卖苦力’了。”

“内燃机车驾驶室内安装了电风扇,工作环境好多了。但是列车运行时车轮与钢轨碰撞的噪音依旧很大,还伴随着柴油机工作的轰鸣声,当时,正副司机在驾驶室内沟通主要靠‘吼’,不知情的旅客听到,还以为我们在吵架呢。”姜爱舜说。

2006年7月,京沪铁路沪宁段迎来电气化时代,客货列车牵引动力逐步更换为由我国自主生产的新一代电力机车。姜爱舜告别了ND5型内燃机车,开上了韶山4型电力机车。电力机车马力大、运行速度快,干净、噪音小,没有柴油燃烧时产生的废气。“电力机车驾驶室安装有空调,配备有信号仪表,瞭望条件改善了,不用像父辈那样探头开车了。”姜爱舜感慨道。

复兴号列车司机瞿俊杰:“爷爷想吃一碗常州的菜肉馄饨,曾经从南京到常州需要10个小时。如今,我开着高铁,只需半个小时的时间,便可以把一碗馄饨直接带回南京,到家时馄饨还是热乎的。”

瞿俊杰是姜爱舜的小儿子,随母亲姓,是个“90后”。

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瞿俊杰从小就对火车特别有感情。2009年8月,他从苏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东机务段,从爷爷和爸爸的手里接过接力棒,当上了一名高铁司机。

休班的时候,瞿俊杰搀着爷爷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爷爷感叹道:“如今的工作环境好得难以想象,看到孙子出勤时白衣黑裤拉杆箱、领带皮鞋穿身上,我高兴得睡梦中都能笑醒。”家里出了个高铁司机,让瞿俊杰的爷爷、父亲和其他家人深感骄傲。

“爷爷想吃一碗常州的菜肉馄饨,曾经驾驶蒸汽机车从南京跑一趟常州需要10个小时。到爸爸开火车那会儿,电力机车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往返于南京与常州之间,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带生的馄饨回来给爷爷和家人做。如今,我开着高铁列车,只需半个小时的时间,便可以把一碗馄饨从常州直接带回南京,到家时馄饨还是热乎的。”瞿俊杰说。

平日里,瞿俊杰驾驶着复兴号列车,飞驰在南京与上海城市群间。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跑出新时代的幸福感。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