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责任 手中出精品
铁路资讯 2019-12-06 07:49:21 0浏览 作者:下转4版■本报 张 依
110年前,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开通,打破了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妄言。
110年后,北京2022年冬奥会重点交通配套工程——京张高铁开通在即,将开启世界智能高铁先河,通过“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带给旅客全新的乘车体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一代的铁路建设者们传承詹天佑精神,践行“精品工程、智能京张”理念,各出所学,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实力和中国智慧。
王久军就是这群可敬可爱的京张高铁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作为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精品工程办公室副主任。4年来,他在这里付出青春与激情,留下了开拓创新、奋勇前行的铿锵足音。
挑战世界级难题
当问起王久军对京张高铁哪个项目印象最深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清华园隧道1这也是王久军在工程部工作时付出心血最多的项目。
2015年,在圆满完成京津城际铁路延长线(天津至于家堡)项目后,王久军调到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工程部任职,牵头负责京张高铁全线174公里站房、路基、桥梁、城市隧道、环水保、施工组织、道路穿跨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清华园隧道的建设难度是世界级的。它穿越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人口稠密区,施工组织风险多、标准高、难度大。”王久军介绍,“它和北京地铁10号线、15号线、12号线相交而过,并行13号线,此外还穿越大量城市主干道和地下管网。其中,与15号线的最小结构净距离仅0.8米。”
出于减少对敏感建筑物扰动的考虑,清华园隧道采取了盾构施工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对既有基础设施的扰动,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还能在开通运营后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噪声污染。
“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进行盾构施工,还要满足地铁运营部门提出的2毫米沉降控制指标,无异于在人体的动脉间做一次微创手术。不同的是,我们只能成功,因为在首都核心区域施工,稍有闪失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王久军说。
由于清华园隧道项目的复杂性,仅办理手续就需要7项流程。对此,王久军组织参建单位通过“5W2H”分析法结合思维导图,厘清了地铁邻近营业线施工的关键问题,按照问题导向原则精准发力,积极协调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将邻近地铁施工审批手续办理由4.5个月加快到1.5个月,大幅节省了工期。
智能化是京张高铁最闪亮的名片。京张高铁全线应用BIM、全过程可视化监控等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监控量测,清华园隧道项目也不例外。施工过程中,王久军牵头成立现场管理组织,并通过设在清华园隧道项目部指挥中心的终端设备,全程进行现场监控,从而快速、准确采集现场数据,进行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治理。
为了不影响地铁运行,施工都是在地铁停运的凌晨进行。“每次施工我都在设备旁进行监测,最紧张的就属穿越北京地铁10号线施工了。”王久军回忆道,“夜晚我监控施工,白天连轴转开会审核数据、总结经验、做好第二天施工准备,生生熬了5天,直到安全穿越地铁10号线,我悬着的心才落地了。”
在该项目中,他还打破常规、创新思路,将轨下结构混凝土现场浇筑改为绿色、高效的全预制拼装结构,实现轨下结构与盾构掘进同步进行,开创了国内全预制拼装技术的先例。该技术投产后不仅改善了作业环境、保证了工程质量,还提升了效率,为参建单位创造日掘进24米、月掘进474米的纪录,提前48天实现清华园隧道掘进贯通作出贡献,成为清华园隧道项目的一大亮点。
(下转4版)
人物档案
王久军
男,1978年9月生,现任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精品工程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精品工程、智能京张”的创建,涉及精品工程的规划、创建、检查评估,科研课题的组织推进,工程化项目的落地实施以及先进工装工艺工法的推广交流等。
采访手记
每临大事有静气
从业18年来,王久军始终恪守“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人生信条,勇于担当,克难而行,用匠心打造精品。
“‘精品工程、智能京张’的创新实践没有经验可循,可以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风险与困难层出不穷,这是挑战更是动力。”在京张高铁联调联试间隙,王久军接受采访时感慨道:“遇见问题不要轻易说办不到,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慌张会迷失方向,换一种心态,你会发现办法总是有的。”
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需要经年累月的历练与积累。精彩丰富的职业经历赋予了他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敏捷的思维创新能力、良好的管理协调能力,更增添了他面对困难时的定力与底气。
心静才能专心谋事、用心干事、一心成事。“问题的出现是好事,越早发现意味着能越早解决。”当同事因联调联试每天出现的大量问题而产生急躁、畏难情绪时,王久军总是这样激励大家,帮大家化解压力,守好开通前的最后一道关,将中国高铁最新成就、标杆工程完美呈现于世人面前。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