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黄河源头的“90后”

铁路资讯   2019-09-01 10:26:29  0浏览 作者:

初见李帆,是在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河源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示范站的小院内,这里平均海拔在4300米左右。

28岁的李帆已经在这里驻站工作两年了。每年4月至8月,他都会和队友或者独自一人在这片荒野中工作。

示范站距离扎陵和鄂陵两湖间的牛头碑仅40多公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玛多县素有“黄河源头第一县”之称,是现今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

“在黄河源,我们能接触到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进一步掌握动物研究的基础数据。”李帆说,“我们每天5点起床,带着干粮和各种仪器出发,一般到天黑才能结束野外工作。”

野外科研,意味着高寒缺氧、远离繁华、坚守孤独,但是这些苦在李帆眼里别有一番乐趣。

据了解,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黄河源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示范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一个科研共建站,作为地区重要生态风向标,持续观察、记录、分析野生动物近年来在黄河源地区的种群变化情况,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区域生态保护和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探索科学发展路径。

“团队目前有18人,都是热爱自然、向往自然的志同道合者。”在李帆看来,这里是动物研究的热土,更有一群醉心于动物研究的年轻人。

采访中,笔者随李帆来到观察点进行鸟类监测。寂静的草原令人沉醉,柔和起伏的绿色原野漫向天际,云朵和蓝天也仿佛触手可及,但4300多米的海拔让我们的行走都感觉格外费力。李帆的目光好像捕捉到什么,连忙招呼队友停车,小心翼翼向目标靠近……“我们只能远距离拍摄、记录,不能太靠近鸟类,这会吓着它们,影响它们的正常生活。”茫茫荒野中,李帆和队友的背影显得有些单保

“其实在这里工作,我们已经不在乎物质享受,一切的关注点都在科研上。”内心的坚定和精神的富足让李帆有一种执着,“也许我们的食物不是很精致,缺氧环境下,身体也很疲惫,但这些都成了我的成长印记。”

陈 凯 王 艳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