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水上的铁路人
铁路资讯 2017-12-24 09:37:00 0浏览 作者:他是一名铁路职工,工作却是开船,并且一开就是34年。34年里,他转战黄河、长江、松花江、嫩江、洞庭湖、鄱阳湖、东湖、渤海湾……完成水上施工项目30余个,运行总里程达5万海里。他身板单薄,却拥有非凡的勇气,白天开船,晚上守舟,江河湖海上,孤独、寂寞与他相伴。他用一名普通劳动者的朴素情怀,诠释了“工匠”的深刻内涵。他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战备舟桥处机动舟驾驶员、技师黄天军。
初出茅庐
机动舟是一种长10米、重10吨的机械船只,在进行桥梁架设、海底输油管道铺设等水上施工时,它被用来推动施工物资和拖拉输油管道。机动舟吃水浅,马力大,能够完成大型船只完不成的作业。它体积孝自重轻,行驶时受水流、风速、漩涡、暗流等客观条件制约,因此对驾驶技术要求极高。业内有句话——开得了大轮船,不一定开得了机动舟。通常情况下,一名新手从初登机动舟到熟练驾驶机动舟得3年时间,成为优秀的机动舟驾驶员则需要10年。
初登机动舟时,黄天军还是个19岁的毛头小伙,那是1983年初,黄天军正在跟水土不服做着艰难的抗争。黄天军的家在广西宾阳,工作地位于山东省齐河县的黄河岸边。从南方乍到北方,黄天军一时难以适应。除了环境与饮食的不习惯,寒冷的天气也使他备受煎熬,很快,黄天军的手脚就被冻烂了。
黄河风大,站在机动舟驾驶舱内,河风穿过衣服,真的是“把骨头都冻透了”。跟黄天军一起学习机动舟驾驶的有20余名小伙子,有的小伙子冻得躲在被窝里哭,甚至萌生了回家的念头。面对着艰苦的条件,黄天军却没叫一声苦。上舟时,他跟在师傅后面认真学习驾舟技术,掌舵、前进、倒退、调整方向;观察水况、风速,体验水流、风速对机动舟驾驶的影响;熟悉航道,记录航道特点,体会机动舟在不同河段的运行情况。下舟后,他用心阅读《航海知识》《内河避碰规则》等专业书籍。同时,他还学习机动舟的构造,了解各部件结构和运行原理。就是凭着这种认真和执着,黄天军从20余名学员中脱颖而出,仅用两年时间就做到了独立驾舟完成作业任务,比别人提前了整整一年。
从熟练驾驶机动舟到成为优秀的机动舟驾驶员,黄天军经过了刻苦的锻炼和生死的考验。他先后两次参加通过率仅为30%的船员证考试,全都一次通过,第一次时还考取了三级船长资格。参加技师考试时,他以实作与理论几乎满分的成绩一次性通过。
英雄本色
战备舟桥处的水上施工项目包括铁路桥梁配属施工、深海管道铺设、公路浮桥、公路桥梁建设等,每一项施工都离不开机动舟。
公路浮桥、公路桥梁的施工地点不是在江河就是在湖上。江河还好说,有水流,机动舟比较好控制。湖水没有水流,并且遍布渔网,上空有时还架设高压电线。驾舟时,机动舟全凭马达的力量前进,方向不好掌握,一个不小心就会冲撞渔网,不仅要赔渔民的钱,还会造成舟身损坏。如果推动浮吊——在水面上使用的吊车,还可能碰撞到高压线。浮吊的下面是浮箱,机动舟的方向打不好,力道不精准,又会撞破浮箱,造成浮吊倾斜或倾倒。这些都考验着机动舟驾驶员的技术。
因为黄天军的技术过硬,这些项目施工时,舟桥处的领导或是项目部经理常常指定他驾舟。一个项目短则一年,长则两年,所以黄天军一年有十个月的时间不在家里。
2016年4月,黄天军在济南市里分上了新房,他将93岁的母亲接了过来。本想第二天带着母亲逛逛大明湖、趵突泉,可是,第二天他就接到去内蒙古乌海施工的命令。黄天军二话不说,拿起行李奔赴乌海。等到一个施工工期结束,已是两个月之后。他匆匆回家看望老母亲,老母亲说:“你把我送回去吧。在村里我天天见不着你,在济南我也天天见不着你。”
在外施工时,黄天军大部分时间待在舟内。他白天驾舟推动物资,晚上看舟,看舟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看护机动舟的安全,防止风浪将拴机动舟的钢丝绳刮断,冲走机动舟。第二个是发生险情时,立刻驾舟,排除险情。
看舟是个孤独而又寂寞的工作,长夜漫漫,身边除了头顶的星星、无尽的水流,便是茫茫的黑暗。有时,岸上会燃起点点灯火,这点点灯火将孤独和寂寞衬托得更加浓烈。舟上夏天热,蚊虫肆虐,冬天又寒风刺骨。舟上的床宽1米、长1.7米,睡觉时,一米八高的黄天军只能像个婴儿蜷缩在床上。在海上施工时,淡水十分金贵,黄天军常常三四天洗不上一次脸。这样看舟,黄天军已经坚持了30多年。
1998年,战备舟桥处在地处山东平阴的黄河段进行架设浮桥作业。一天深夜,黄河突发洪水,巨浪将上游的浮桥冲垮,紧接着将战备舟桥处架设的浮桥也冲垮,同时冲走了架桥使用的工具。河水裹挟着浮箱、桥面、铁器……向下游狂奔而去,距此仅10公里的黄河公路桥危在旦夕。
看舟的黄天军立刻驾舟,在狂涛巨浪中追赶那些危险物资,追到一个便推送到岸边,用了整整五个小时,将全部危险物资推送到岸边,保证了黄河公路桥的安全。
事后有人问他:“夜黑浪大,你不怕翻了船,被淹死?”
黄天军说:“事情紧急,来不及想那么多。”
坚守本分
黄天军驾舟带队,将十几名工人从深海运送到安全地点的壮举,至今被战备舟桥处的职工津津乐道。
那是2006年9月的一个夜晚,黄天军与工友在渤海湾协作天翼公司进行深海管道铺设作业。当晚夜色澄明,皓月当空,海面上,波涛轻轻晃动。黄天军将500米长的输油管道拖到深海,工人准备将它们埋到10米深的海底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四周风浪骤起。
领导下达命令,在海面作业的两艘机动舟一齐出动,将十几名工人运送到黄天军看舟的那个小岛。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塔,没有导航,没有GPS定位,也没有手机信号,眼前一片黑暗,巨浪滔天,谁驾舟带路?
大家一齐将目光投到黄天军身上。黄天军没任何犹豫,驾舟出发。大浪袭来时,他立刻将手柄置到空挡位置,使机动舟随着浪头飘浮,避免翻船。大浪过去,又驾舟前进。10多海里的路程,他们整整走了两个小时,到达避风的小岛时,已是深夜一点。十几名工人躲在舟内,度过了惊险的一夜。
第二天,风平浪静,大海又恢复了温柔的面孔。黄天军驾驶机动舟载着工人来到岸边。一下舟,他就被领导抱在了怀里。领导哇哇大哭,说:“我以为你们回不来了。天军,谢谢你。”
精湛的技术、非凡的勇气、无畏的担当,使得黄天军在水上施工行业获得了良好口碑,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企业的“觊觎”。多家私营航运公司邀请黄天军为他们开船,不能专职,兼职也行,黄天军全部拒绝。2017年3月的一天,一位私营航运公司老总亲自找到黄天军,开出高价,试图说服他跳槽。黄天军不为所动,说:“我的技术是单位培养的,我不能做对不起单位的事。”
倾听黄天军的事迹,笔者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匠心”两个字。匠心是工匠精神的魂魄,“坚守执着、专注专业、精益求精”是它的关键词。黄天军以自己34年的坚守诠释了它。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