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鼎”中原

铁路资讯   2016-07-29 16:27:49  221浏览 作者:黄建 靳冬旭

今年6月,根据公司领导安排,我和同事一起来到郑州郑东新区龙湖内环路上跨北引水渠斜拉桥项目进行采访。一路走来,看到的,听到的,无不让人感慨颇深。

在到项目之前,时常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项目部职工发的关于斜拉桥的点点滴滴,也经常收到关于工程进展的通讯报道。渐渐的,习惯于每天关注斜拉桥的动态,更好像看着一个可爱的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一点点长高。

从郑州东站下车出发不久,项目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张海田就介绍说:“如果天气晴朗,站在这里就能看到咱们的斜拉桥了。”随意聊天的话语中,流露出了一种底气十足的自豪和骄傲——他们亲手铸造了郑州市的新地标性建筑!

透过窗向那边查看,因为雾霾的原因,只是恍惚知道了方向。车开到龙湖外环路上时,依稀看到不远处高耸的四根塔柱,不用介绍,那肯定是斜拉桥的主塔了,整片龙湖的四周哪里又有能和她一较高下的“个头”呢?鼎立平湖、一览郑东的气势已深深震撼了我,身随车动,眼睛却锁定在了那主塔上。

鼎,在中国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时更是皇权的象征。1939年3月,河南安阳出土了一件青铜器,被考古界称为“青铜之王”的司母戊鼎,那是商周灿烂杰出的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今的郑东斜拉桥在设计之初之所以采用“鼎”字型,一方面是因为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另一方面更寓意着鼎盛中原,寄托着美好的祝愿。

随着脚步的慢慢临近,斜拉桥的身影也愈来愈清晰,马上就可以一览斜拉桥的全貌,激动的心情甚至有些难以掩盖了。

项目部驻地就在桥边,经过简单的修整之后,我们一行人便前往斜拉桥,去感受那份人类建筑文明的庄严和厚重。

斜拉桥的主塔高104米,此时的施工已到最后关头,主塔造型已经基本成型、钢箱梁顶推到位、斜拉索张拉也即将结束。张海田说:远看可以感受到斜拉桥的雄伟壮观,走近了,又会让人生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事实也的确如此,来到桥面,你只能抬头仰望一百多米的塔柱,加上鼎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六月的郑州,已经步入盛夏,滚滚的热浪在桥面席卷肆虐。斜拉桥桥面基础采用的是钢箱梁制成,在太阳的照射下,温度比其他地方温度要高出许多,站在桥面就能感觉到脚底传来的炙热。项目安全总监苏金阳说,现在项目部已经要求协作队伍调整了作息时间,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间施工,因为在钢箱梁中,还有工人在施工,中午气温最高时可达到50—60摄氏度。

由于协作队作息时间调整,项目部的作息时间也随之调整了,管理人员必须在协作队上班之前、下班之后对现场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所以夏天的时候技术人员早上五点半基本就要赶到现常

为了要完整的拍摄记录下斜拉桥的雄伟壮丽,我们登上了主塔塔柱。随着施工电梯不断上升,整个龙湖和郑东新区就尽收眼底,十分壮观。电梯只能到达下横梁位置,剩下的部分就只能从临时设施上一点点往上爬。几十米的高度,我们爬了将近十分钟,终于抵达了主塔塔柱施工现常本以为在百米高空施工会感觉很害怕,真的走进现场才会发现,项目部在安全防护措施方面的工作十分到位,基本上除了头顶外全封闭作业,钢管、钢筋片组装而成的护栏外,还有一层绿色的阻燃滤网。工人也能自觉地佩戴好安全防护设备。

苏金阳介绍说:高空作业安全隐患很多,高空坠落、坠物是最容易发生的,因此我们要求施工现场不能出现大于20厘米的洞,在上、下承台中间采用全封闭模式,绝不让一粒石子掉下去。

上山容易下山难。

拍摄完成返回下承台的过程更加艰难,在项目部人员的协助下我们才安全地将摄像机转移到下承台。在下来的过程中,遇见一位民工大哥,当问及他整天在这么高的地方待着,害怕吗。他憨厚地笑了一下说:不怕,安全措施这么好,自己再注意点就不会有什么事情。

为了拍摄项目早班会情况,我早上五点半左右到达项目部驻地准备拍摄。刚到驻地不久,就看见项目负责人陈宏俊从工地回来了,这着实让我有些惊讶。协作队伍还没上班,这么早去工地做什么呢?由于早班会快开始了,我只能将疑问暗暗放在心里。

因为大部分管理人员都要在现场监控,我们只能利用大家午休时间进行集体采访。经过采访,才真正了解到这支团队为了这项工程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也真正让我对这群人、这座桥肃然起敬。

采访开始,我就提到了我的疑问,陈经理为什么一大早就要去工地走一圈?经过大家解释我才知道,这已经是陈宏俊的一种习惯了,每天早上在班会之前先去工地看一圈,再结合前一天的施工内容,便可以在会上部署今天的任务,并强调需要重视的方面。

由于这座斜拉桥是国内首座“鼎”字型斜拉桥,没有任何施工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干过相关工程的技术人员,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项目从团队组建后就开始不断的学习,汲取各方面的相关知识,购买施工工艺工法介绍的书籍并组织集中学习、去相邻标段学习斜拉桥施工经验、邀请兄弟单位技术人员来项目授课、邀请中铁一局、四公司专家到项目指导工作、多次举办专家论证会讨论施工方案。

用陈宏俊的话说就是我们一直“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就是这样一边想着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一边还要不断学习,项目部一年多时间依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施工任务。此外,项目还多次优化施工方案、多次引进采用新技术、多次对原有设备技术进行改进,还自主设计了多项工艺工法,填补了中铁一局和四公司在斜拉桥施工方面的技术空白。

项目负责人陈宏俊,是一个逻辑性非常强的人。对他进行采访时,不管什么问题他都能讲出一二三点来。据其他人介绍,陈宏俊在项目日常会议上的讲话都是这样,直截了当,非常简单但是能让人知道该干什么,该注意什么。参加工作19年来,他也曾多次参与四公司在在新技术、新领域的开拓性工程建设,在不断地挑战新事物中,自身也不断变得强大。这次负责斜拉桥施工,他又成为了四公司在斜拉桥施工方面“尝鲜”的人。

项目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张海田,从事基层党建工作十多年,具有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打铁还要自身硬”,并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项目党建工作一直搞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围绕安全施工方面,先后开展了“红旗责任区创建活动”、“党员身边无事故”等活动,他坚持“人人都要做安全生产的黑包公”,在项目上形成了全员共管安全的良好局面,为施工安全保驾护航。

技术负责人杜亮,话不多但是却很踏实能干的一个人。采访的时候,技术方面的问题他说的头头是道,项目有多少新的工艺工法,有哪些新技术他了然于胸。经过他的讲述,我才能对斜拉桥的施工工艺有了一点了解,同时更增加了几分对这个团队的敬佩。

安全总监苏金阳,每天都会在朋友圈晒斜拉桥的照片,也会发一些心灵鸡汤,来鼓舞自己,鼓励别人。斜拉桥由于是高空作业,安全风险一直是最大的问题,管着施工安全的他压力很大。他说:“经常晚上都要想想工地哪里可能出现安全隐患,我要把别人想不到的都想到。”有时候睡不着的时候,他就会站在窗户旁边,看看斜拉桥。“看着我们的桥,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充满了力量。”,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又抬头看着他们的桥。

群安员田世强,工作30多年了。第一次见到他还是今年在公司举办的河南区域群安员、青安岗知识竞赛上。他坚持“把安全做到每个人心里”的理念,在主塔施工开始后,他就整天拿着小喇叭,在工地现场按时宣读安全须知,巡查过程中发现有违规操作,他就当场点名批评,直到改正为止。他也因此被称为“工地小喇叭”。由于协作队伍主要以四川人和河南人为主,他还练就了“三国语言”。用普通话、四川话、河南话来讲安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工程部部长汪惺,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但干起工作毫不马虎。在斜拉桥这个比较特殊的项目,他带领项目技术人员每天坚守在施工现场,研究施工方案。同时他要求技术人员每天载现场检查的时候,用手机拍摄三张照片并归档,以保证项目内业资料的完整。有些严肃的他在说到自己的那一对双胞胎孩子的时候,开心地笑了,但是作为一个工程人,他又亏欠孩子了太多。

项目团支部书记齐浩东,一直致力于调节项目职工的业余生活。定期举办一些小活动,开展趣味运动会等等。同时他还负责组织开展安全培训,然后组织进行考核,将安全意识进一步加强。项目部人员以年轻同志为主,团支部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

采访结束我们便匆匆赶回公司,走的时候,还不忘回头看一眼斜拉桥,他依然矗立在龙湖上,那么巍峨、那么壮观。

7月13日,从郑州传来了好消息。郑东新区龙湖内环路上跨北引水渠斜拉桥项目主塔顺利封顶!斜拉桥凭借其“鼎”字的独特造型,受到了新华网、央广网、腾讯新闻等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时至今日,还不断有关于斜拉桥封顶的报道出现。

按照施工计划,项目将在最近就进行验收并满足通车条件。希望下次再到郑东新区的时候,可以去看看已经全部完工的斜拉桥,再去感受一次他的庄重。

斜拉桥雄姿

中铁一局的旗帜在郑东新区飘扬

项目负责人陈宏俊在现场指导施工

项目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张海田在和党员职工谈话

项目技术负责人杜亮正在现场了解施工情况

项目安全总监苏金阳在指导民工正确使用安全绳

追求卓越的团队和他们铸造的“鼎”

主塔封顶仪式现场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