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有孝女
铁路资讯 2016-07-13 11:28:07 215浏览 作者:李伟雁第一次在基地大院里见到冉淑云时印象并不深,相貌平平,扎的利索的马尾辫,说着一口带着浓重四川口音的普通话,走起路来总像是有什么事要赶着做,急慌慌的。
今年45岁的冉淑云兄弟姐妹四个,她排行老三。72岁高龄的母亲杜家珍六年前被确诊为白血病,冉淑云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放弃了工作的机会及与丈夫、孩子团圆的时间,几乎二十四小时贴身照顾,伺候母亲的生活起居。
“那孩子,孝顺,直脾气”
冉淑云和父母亲都是中铁二十局四公司的职工,在洛阳基地大院里生活了三十几年,了解他们家的老同事、老邻居说起冉淑云,第一句话是“孝顺”,第二句话就会笑眯眯地说“那孩子,直脾气”。
冉淑云的父亲患脑梗和心脏病,似乎是怕拖累孩子和老伴,瘫痪在床两年后于2014年去世了。杜家珍是2008年查出的脑梗,情况不太严重,但2010年又确诊了白血病,在老伴去世之后身体就一下子垮掉了。父亲去世后,母亲成为这个大家庭的根,兄弟姐妹四人面对各自生活的压力,也只有冉淑云和妹妹有能力留在父母身边,挑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不管怎么说,这个家不能再失去母亲。
不论是谁,听到“白血脖这个词都会心中一颤,每当有人忧伤的想要安慰几句时,冉淑云从来都是一句“我妈现在不是挺好的,能吃能喝,气色也红润啦,还喜欢跟我开开玩笑,真的没那么严重”,将来者满溢的消极情绪全盘击溃。就是这样的乐观、直爽性格,让她做出过不少惹人发笑的趣事。有一次冉淑云的大哥从外地回来探望母亲,刚进家门就被妹妹赶了出去,并接到指示:“到超市抬五桶油,三袋大米回家,要不就别回来了”。大哥对把自己当“棒劳力”妹妹哭笑不得,但他心里明白,这是冉淑云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生活的不易和辛苦。
“这是一场不认输的战争,不奢望赢,但绝不低头
是谁给予了我生命,我也将用这生命来爱她。”
“心理关很重要,我们不敢告诉我妈是得了白血病,只说是因为年龄大身体弱才老是生病,所以必须天天吃中药调理,到现在她也不知道实情”。刚确诊的时候,孩子们抱着希望跑了很多家医院,得到的却都是同样的答案:“年龄大,无法治疗”。由于抵抗力的急速下降,母亲的身体一天天消瘦、虚弱,四肢无力支撑行走,大小便也无法自控,经常感冒发烧,连输液都效果不大,随时都有晕倒的危险。冉淑云并没有向命运低头,继续四处咨询、打听,终于从另一个病患那里求来一副中药药方。俗话说“久病成医”,药方一拿到,冉淑云就看懂了,全是大补,作用就是补血、补气、调理身心、稳固元气,所以她又买了大枣、人参等添进去。一副中药熬好能喝五天,每次都是冉淑云自己先喝几口,然后再哄着母亲喝,以此向老人证明这药确实只是为了补身子而已。坚持喝了一段时间的中药后,老人的气色和体质竟然奇迹般得逐渐好转起来,全家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只要有耐心,母亲再活几年都没问题,我们有信心。”
众人眼中大大咧咧“急性子”的冉淑云面对母亲时却是一个心细如发又有耐心的人。母亲大小便失禁,为防止皮肤被浸湿、磨破,她就像对待婴儿一样,把旧秋衣秋裤做成柔软的尿垫给母亲垫上,湿了脏了马上换下来洗,勤的时候一天要换十来块,洗到手满是裂口。为了方便晚上搀扶母亲上厕所,也随时准备应对任何突发情况,她每晚都睡在母亲身旁。夜间有时候突然醒来,总会下意识地推推母亲的身体,害怕老人真的出现意外。
冉淑云还对饮食搭配做了认真的研究,尽可能合理安排膳食,促进营养吸收。每天六点起床让母亲喝杯蜂蜜水,防止嗓子干痒;下午喝一瓶露露,利用杏仁的凉性调和补药的高热能。母亲爱吃肉不愿意吃青菜,她就顿顿排骨、牛肉等换着做,然后每天三餐间和傍晚再吃点水果,确保维生素、粗纤维的摄入。
再好的身体也熬不过每天的疲惫,但这么几年下来,冉淑云不知道现在母亲和自己谁更离不开谁,她习惯了三天给母亲洗一次澡,雷打不动;习惯了每天伴着母亲入睡,再累也会爬起来搀着母亲上厕所;习惯了看着母亲香甜地吃着自己做的饭,像孩子一样喝着露露。母亲有好的胃口,不生病不住院,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安慰和鼓励。
回忆起照顾爹妈的这些年,冉淑云不无感慨地说:“自己的父母,不管得什么病都要治。就像他们当年抚养我们成人一样,彼此都是对方的依靠。我们这个家不能散,都要活得好好的。”她尽量照顾好身边的每一位亲人,觉得能够照料母亲是她作为女儿今生最幸福的事情。
(李伟雁)